2019 快將過去,因為美股表現相當亮麗,所以這年的投資收入也算不錯。這次就先談一談本年在投資路上學到的東西,年結就留待2020年再寫吧。
今年實行的項目有三個:借低息貨幣投資、選擇權及收息財自計劃。基於IB 平台的特性,散戶如我才能實行這幾個項目。我已經難以使用IB 以外的券商作主要投資平台了。
1. 借低息貨幣投資
世上有幾種長期維持低利率的貨幣,借入這些貨幣用作投資就變成一種低息貸款。我主要使用的是日元、歐羅和瑞士法朗,利率介乎1-1.5%。
IB 的利率是階梯式的,對這些低息貨幣來說,大概是首十萬(美元等值)1.5%,十萬至一百萬是1%,一千萬以上0.5% 之類。超過某個數目要先申請,否則會有懲罰性利息(一般人不太可能去到那個數字就是了)。詳情請查看IB 網站。
在理想情況下,這算法很簡單:用1.5% 借入十萬美元,買十支平均6% 的美債,這筆借貸就能帶來每年4500 美元的利息收入。實際上當然要沒這麼簡單,能借多少涉及槓桿程度,數碼太大的話,匯率波動也會挑戰你的承受力。
實際操作的話和股票差不多。例如USD.JPY 買入/賣出價是109.48 / 109.485,即是你可以用109.485 日元買入1美元,或是賣出1美元換成109.48日元。換個說法,買入USD.JPY,數目是25000的話,你就是付出2737000 日元買入25000美元。如果本身沒有日元,那就變成是借273.7萬日元了。
理性上大家都知道貨幣波幅有限,5% 已經是很大的波幅。但實際上,因為部位大,所以一點點波幅也會造成明顯的資產變動。這年學的主要是讓自己的心態適應這種波幅,例如這星期美元兌各主要貨幣都跌了約1%,匯兌損失就變得明顯。把匯兌波動和一定要多付的每年1.5%利息相比,我相信平均而言匯兌損失會比較輕微。
[3/11/20 新增]
因為肺炎和中東石油減價戰,美股大幅下滑,股債匯全部下跌。美股甚至使用了自97後未執行過的熔斷機制強制停市15分鐘。
這種極端事件發生事才發現之前說的都只是通論,美元兌日元可以兩日就跌超過5%,石油能源相關的垃圾債券可以下跌20-50%,在這波幅下槓桿會升得很快。我自己是兩日內由200% 升到240%,結果是幾日內NAV 急跌15%,也要把部份投資物斬倉以避免被強制平倉。這不單是心態問題,不管你怕不怕,交易機制就是不能讓你坐下去。
2. 選擇權
除了借低息貨幣槓桿,另一個實行的計劃是交易選擇權(以賣出為主)。
十多年前就接觸過牛熊/窩輪,當時是小賺,但因為遊戲太不公平,而且太花心神所以後來都不碰這些衍生產品。因為IB 戶口相當便利,所以我也就開始交易相對公平的選擇權。
看看IB 結賬單,選擇權交易貢獻了本年的一半獲利。當然,這是誇張化了的數字,因為IB 的算法是把已行使的選擇權歸零,所以要把已行使的選擇權找出來再算連股票一起算才是真正的收益/虧蝕。
就算不是投機,以選擇權買入/賣出股票同樣可以加大獲利。當然,太貪心(例如SC 近價選擇權後股價暴跌)看錯邊的話一樣會虧蝕,但如果連時間站在你這邊的選擇權也搞不好,也不要期望能在股票上能有多好的表現了。
3. 收息財自計劃
借低息貨幣買入定息產品,收息財自這理論相當簡單。難度在於怎樣分散風險及能否接受投資物的波幅。
年中開始嘗試用組合中的六七成資金建立收息組合,把槓桿由去年的1.4 提升到2.4,再買入多隻債券/優先股。因為不是真的靠這現金流過活,所以沒有特別考慮派息月份,平均而言一年的利息足夠我的生活費就好了。
建立了半年,其中1/3已經換馬了,也在其他戶口調了點錢進IB 使槓桿降低到1.9。算一下的話利息已經夠我過活,收息組合以外的投資就主攻爭取表現,也做點SC 幫補一下收入。暫時這還只是數字遊戲,待時間久一點,驗證一下這是否能持續再說吧。
2019 年對大部份香港人來說是很難過的一年,不少人的核心價值觀都隨着送中事件而有所動搖。希望明年會更好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