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31日 星期日

瘋狂的一月

就算不算最後一週散戶反擊沽空機構,本月股市還是相當的瘋狂。自己的持倉回報率曾經接近60%,但最後幾天大市逆轉,結果回到4x%。雖然比起動輒七八成以至一倍的各路大神還是有點距離,但大概也能自豪一下吧?

我買得又雜交易又多,所以要說自己靠什麼拿到這回報也有點難說。基本上就是港股炒電動車/鋰業/光伏/硅/晶片、美股主力AAPL/TSLA,其餘是跟紅頂白的FRSX/NNDM/EH/ACTC。最後一週先在YOLO 股上喝了一口湯,但後來又在股市逆轉中幾乎都把湯吐回市場了。

雖然和最高位有點差距,但我對這回報已經相當滿意。

不少人會慢慢在升市時邊減倉邊觀望,然後在轉勢時一口氣清倉等下一波升幅再投入股市。這樣做的好處是安全,但清倉同時是損失了繼續大升的機會成本。因為不去算清掉部位的未來升幅,也因為只持有越來越少部位,永遠能在倉位幾乎位於最大值時時清倉,這種打法看起來很厲害。

這樣做的壞處是太安全。沒有人可以預測高位在哪,萬一遇上大牛市時估頂去減倉會嚴重影響回報,視乎大市有多瘋狂,估頂的害處未必比看到頂才逃走低。換個說法,大市先升三成,在上升途中慢慢減倉,成功在升到三成時清倉。然後大市再升三成,應該高追還是繼續等自己期望的跌市?

本來我也是走「估值太高,所以減倉待估值下降」的路線。但過去一年在Tesla 身上吃過太多虧,明明是大牛市卻因出出入入只賺了一半升幅。我現在的手法是不去估大市,把賬面利潤的一部份當作繼續留在場中的賭注。我寜願跟隨大市升三成後回落一成,也不想邊升邊減倉,然後大市升三成自己整個倉位只賺一成。

投資總有賺有蝕。不在情勢好時大賺一筆的話,風向逆轉時就會死得很慘。

2021年1月29日 星期五

YOLO!! 🚀🚀🚀

Wallstreetbets 大戰華爾街的第一個決勝點就是本週五,因為有大量的期權會在這天到期。

在各基金經理大罵這是瘋狂,證監應該監察是否有問題時,不少交易商卻突然不准客戶為幾支重點股(GME, AMC, KOSS等)建立新倉而只准平倉,他們的理由是確保自己能順利交收。但對以做多為主的散戶來說,這無疑是迫散戶把股票賣給做空了要平倉的沽空機構,各youtuber 及討論譠當然怒火中燒甚至覺是券是在賽中更改遊戲規則。

失去了散戶多頭的力量,以上幾隻YOLO 股的升勢都急轉直下,由盤前升20% 左右去到下跌約50-60%。股價急跌卻沒有出現正常的恐慌性扔售.但成交量同時跌至近日低位,顯示出strong hold 的決意。

原則上股票交易,券商的角色只是中間人只冒相當低的風險。買賣雙方一方要有錢,另一方要有股票才能拿上交易所去交易。沽方經紀有責任去確定沽方有股票才替他沽出股票,不確定就沽出則是經紀的責任。券商應做的是向沽方確認其執行能力,而不是阻止客戶去買賣。

本來我也一度以為end game, 但看GME/AMC 的價格在盤後又升回來,說明沽空方不能收回足夠的股票所以要繼續買入來平倉。我自己持有BB, 也象徵式的買入一點AMC (我對不起大家...GME 在88->3xx 途中就下車做了叛徒...)。既然後知後覺,發達故事不會有我的份,倒不如不計得失買入一點參與下這事件。

當然,我是因為本月還算有點進帳,所以才把這些錢拿去玩。現在買入其實有點像接最後一根火棒然後希望機構大戶會接貨,風險其實相當大的呢。

2021年1月27日 星期三

再三見證歷史

這兩年在投資市場上見證了不少能在未來歸入案例的事件。

先是去年三月期油價格跌至負數,再來是Tesla 入S&P 時那一波投資機構的購買力度。今次則是能記入教科書的一次夾空頭,股票主角是 Gamestop (GME).

故事是這樣的,GME 是一家賣實體遊戲的店子,由於疫情關係及各遊戲公司慢慢發展自己的網上平台,不少沽空機構都認為這公司未來一片黑暗所以一邊沽空一邊發沽空報告。而GME 的股價也由幾年前的約30 跌至去年約$3-4。

然後,有美國散戶論壇發起了反狙擊沽空機構的行動,GME 的股價於去年末止跌回升,由上週開始更進入了傳媒眼底,「散戶 vs 華爾街」的戲碼更是瘋狂上演中。

(26/1/2021,GME 盤中急升93%,盤後再升41%)

在社交媒體推波助瀾下股價於昨晚更達致新高。我只是玩票性質,志在參與般在盤前$88 買了一點就放在一邊,開盤時虧了一點但因為部位細所以也沒什麼所謂。早上起床一看,盤中原來升了九成,盤後再乘elon musk 提一提這股票又再升四成。

因沽空樓市成名的Michael burry 指這是瘋狂而且不可能持續的行為,也有不少機構要求SEC 去調查這公司的交易。但對散戶來說,這只是買入股票很難算是操控股價吧? 

大家都不知道事件會如何終結。歷史上有名的夾空倉就是當年德國首富沽空大眾汽車,最後自殺身亡,而保時捷(當時想收購大眾,所以靜靜地持有75% 流通股導致流通股不足)則把手上的股票放出讓沽空者平倉。這次沒有主力持股者,我能想到的動作是規勸,強制要散戶平倉賣股或是要GME 把庫藏股拿出來讓沽空者平倉。但後兩者嚴重損害股民利益,應該難以實行吧?

2021年1月25日 星期一

年金計劃

朋友被經紀遊說,有點想購買可扣稅的自願年金計劃,於是把單張拿給我看一下。

年金計劃不算複雜,現在四十歲,每年供$60000 港元先供10年。在第11 年後可以以近乎零利息取回本金,不取回的話可以滾存多10年,第20年起每年可以取回保證紅利和額外紅利各約34000,即最理想情況下每年能取回68000,持續25年。

我自己算是會投資,所以我絕不讚成把錢交給保險公司去投資。雖然不算什麼大錢,但被鎖住不能使用的錢有MPF 已經夠了,沒必要主動把限制套在自己身上。

因為朋友是要交最高薪俸稅稅階(17%) 的那種人,所以被經紀那句「每年能少交10200,這是權利沒理由不用吧!」而吸引。

只考慮少交稅,卻不考慮自己其實是多交了給經紀去做一項最長45年的投資就是被轉移視線。投資者要考慮的是交10200的稅,還是交60000 去做年金投資。

年金的回報可以很簡單地用excel function irr 計算。不算政府免稅的話,該計劃在理想情況下的回報率是4%,就算考慮免稅,回報率也只是4.7%。這還已經是非保證紅利全能發放的情況,如果只算保證紅利,回報率甚至跌到2% 以下。

這是一個超長期的投資計劃,投資者中途下車回報率就馬上歸零,唯一的吸引點是每年那60000 可以免稅一次。除非你真的完全不懂投資,否則完全沒有參與的意義。

經紀說這不是投資計劃,主要是幫客戶節稅和儲蓄。但這不是投資計劃的話,我自己就懂儲蓄為什麼要你幫我? 稅是少交了,但那筆錢同時也被鎖死二十年,以這個年期來說這回報也太低了吧?

也有最後一個情況。首十年供完,第十一年就申請領回600000。這就等於你和保險公司合作,保險公司替你保管這筆錢十年,你得到的是十年來少交的稅款(總計回報約為3.2%),保險公司零成本地拿到了這筆現金去做其他投資。就看你覺得這種為期十年的零存整付計劃是否吸引了。

2021年1月24日 星期日

老散價投

看偉哥這篇《以"死"相迫的川河》,道出了作為一個散戶學老巴走價值投資的難處。

川河(00281) 算是港版價值投資者們熟識的股票,原則上算是一間發展商,但它近年沒什麼發展,只靠在上海的聯營公司提供收租利潤,及持有現金在港炒點股票。對懂計數的人來說,它業務相當單一,現金簡單易計,可說是本港價投入門拿來計價的範本(計價例子: 巴黎早乙)。

簡單來說,這家公司股價比內在值長期有30% 以上的折讓。無論用什麼標準來看,這家公司也附合價值投資的準則。多年來管理層對股東也算不薄,每年都能收到豐厚的股息。

這樣一家能當模範生的公司,最近卻以對散戶明顯不利的條件進行私有化。公司提出以目前遠低於實際價值的價格去進行私有化,重點在於它與第二股東(國企張江股份)訂立特別協定,以預計會遠高於給散戶的價格收購二股東手上的股票,並將手上大部份現金派發與大股東及二股東(不包括其他散戶)。簡單來說,該公司以豐厚的條件去讓二股東答應,但同時不太管散戶的利益。

本來這只可算是亂來的要約沒人會接受。但該公司同時面臨停牌,卻沒為避免停牌而做什麼事,這樣一來就像是威脅散戶面對停牌風險,像偉哥說的是以死相迫。散戶有二個選擇,一是以低價把手上的股票讓出;二是不接受私有化,先看着公司把錢派光,然後持有難以買賣的非上司公司股票。

巴菲特能把價值投資做到極致,主要是他能投資到進入董事局甚至把整家公司收購回來。就像川河案例中,散戶和張江股份同樣是投資者,張江在這次交易能賺不少,而散戶因為沒有能力去保護自己而被迫以低價接受私有化,當初千算萬算的價值永遠不會回歸。作為一個小散戶,你能怎麼樣?

某程度上大股東還算有良心,起碼私有化價格比近一年股價都高,大部份散戶不致於要輸錢。但如果大股東只以0.1 去私有化,甚至不提私有化讓公司就此退市,散戶能做什麼?

價投最基本是假設是「價格有波動,價值總有一天會顯現」,但其實小股東根本沒有能力去把價值變現。

後記:

因為我們接觸到的大都是已成名的巴菲特,「持有時期是永遠」、「把所有雞蛋放在一個籃子,然後看好這籃子」這些說法太深入民心。其實我也忘了巴菲特最開始的煙蒂投資法沒有這麼高大上。純粹是以垃圾價格買比垃圾好一點的東西,買入的目的就是賣出,以及檢一個煙蒂,抽一口扔掉再找另一個煙蒂等等。

在計價後加上對管理層的評價,買一堆煙蒂股,以概率來看才是原始版的價投。後來的巴菲特是參考了費雪和芒格的意見,加上資產大太買煙蒂股已沒意思才轉為投資偉大公司,是我把這兩種價投搞混了...

2021年1月10日 星期日

恐高

開局一週, 2021 年的YTD 暫為14%。

和一眾大神的20-30% 還差了不少,但這已經是很誇張的數字。自己的倉位比去年更大,算金額的話和去年獲利已經差不多了。

主要貢獻還是Tesla,其次是比亞迪、ARKK/G、因疫苗測試結果沒想像中好而一度大跌50% 的ARCT 則是成功撈低 (以上除tesla 外已全數沽出)。

本週回報集中於Tesla 大升的週四週五,看到每日盈虧接近去年三月股災時的數字(只是顏色不同...),內心實在有點天人交戰。一方面告訴自己不能敢輸不敢贏,但另一方又覺得實在升得太急,短線思維總想先穩定收益不想到手的獲利消失。人就是這樣,只會記得戶口最高獲利曾為多少,從最高點跌下來就覺得虧死了。

我的做法是把不知不覺拉上去的槓桿減低,少量減持最重倉的Tesla,同時買入幾個月外的Call option。

你知、我知、誰都知股市是過熱有點泡沫,但根據統計,錯失股市最瘋狂的數天至數十天,回報就比長期持股低30-90% (link)。自己的投資方法還是長期滿倉(最多不用槓桿),除非覺得會轉勢,否則都不會清倉就是了。

順道說一說自己最近投資什麼吧。電車股是第一重倉,除tesla 外也買了中概電車相關的Nio 和百度,早前又一輪炒起的物管股碧桂園服務,試倉買入一點的充電椿股SBE,美國制裁中概股而間接受惠的港交所、再加上自己親身體會買不到遊戲盒帶(三國志14...)的任天堂,還有不少$10-11買入後放在一邊的SPAC。本週獲利有七成來自tesla, 其餘三成就來自這些零散的股票。

2021年1月2日 星期六

2020 回顧 - 戒除太短視的習慣

2020 在各方面都是很難過的一年。我就不談政治或疫情,只談一談本年在投資上的經歷吧。

先說結論,YTD 是近五年最高的23%。以整年計當然不能和一眾大神的三位數回報或是單買ARK 基金相比,甚至還跑輸納指。但能把三月股災時虧的都補回已達本年目標,單算放棄收息策略改買股票的1/4 - 31/12 的話,回報約是130% 應該算是不太差吧。

當中最大貢獻是Tesla, 我由拆股前的四百多開始買買賣賣,雖然持股已經由最高的70% 倉位跌到今天的約25%,但這仍然是我最大的單一持倉。

除了TSLA, 獲利排行頭幾位分別是比亞迪、LVGO 和 IPOB。ARK 系列的ARKG/ARKK/ARKW 也對獲利有相當幫助。虧蝕排行榜第一位則是TOO 系列(TOO PRA, TOO PRE),然後是一眾優先股,在IPO 第一天因股神入市而入坑的SNOW 則是在最短時間輸得最多的股票。

IB 的佣金比常用的銀行/證券行低太多,每次看到美股交易收費只是幾毫至一元時我基本上都不會考慮這費用。加上今年太多時間在家,自己的交易模式也變得更短線更頻密。

看IB 的交易報告時看到佣金這一項實在是嚇了一跳。我今年總共付了本金約5% 的佣金! 雖然佣金包括了所有港股交易徵費,但這實在是太誇張,也表示我交易得太頻繁。

2021 年在投資上的目標就是減少交易。看回自己 Day trade 的標的 TQQQ,整年下來就只賺了US$800,但付了US$240 作為佣金雜費 (TQQQ 的交易佔了11頁報告,最少交易了五百次),四月至今納指大升一倍,就算隨機買賣TQQQ 都會賺錢,Day trade 這回報完全是不能接受。以後還是別再做以分鐘計的短線交易為妙。

當然,2021年不會再有Tesla 進納指這種明牌,但相對應該也不會再有2020年第一季的災情。本年的策略就是回歸初心,去做市場初哥第一個策略:分散投資、長線持股。

如果我五月近乎滿倉Tesla 時能持股不放,至今大概就已經財自。但這世界沒有如果,只能希望自己2021年能更習慣大波段而不只吃點小利吧!

明年也請各位多多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