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19日 星期六

選擇權買賣(2)

Tesla 入S&P 這消息算是在18/12 炒完。當晚看到不少舞高弄低的操作,能持股到今天的朋友大概都賺得不錯吧? 盤中收集,近收市時上沖下洗把止蝕/止賺盤都洗出來,然後基金在收市時買入把股價由66x 一下了拉上695。有信心的話在盤中不少機會可以賺點錢,要睡覺不能盯盤的話不管它其實也可以。

今天要談談的是和朋友在whatsapp 中談過,自己在昨晚做過有關SC/SP AAPL 背後的想法。

買賣選擇權比股票更看重值搏率。基本邏輯是兩個:長倉賭大幅波動、短倉賭市況牛皮。也有買入遠期入價期權,以比較低的成本獲得股價上升的收益,這點有機會再說吧。

18/12 晚盯盤期間發覺蘋果的貼價末日期權還有點價值,而我自己長期又看好蘋果。所以在股價127.5 左右做了一點127 的SP, 收取權金0.65。當時很單純地心想跌穿就接貨,126.35 (行使價-權金) 的買入價還算挺不錯的。


蘋果股價在127 左右走了一晚,午市中段時我又在股價在126.6 左右做了SC。


雖然做的時間點不太好,但總算是在127 做了一對 SC/SP 的組合,總共每對期權收取$1.16 的權金。

一般而言我會認為這種做法是為小利而冒險,但在這波交易中我是考慮了風險,覺得值得所以才這樣做。

我會這樣做,有幾個大前提:

1) 戶口有錢也有貨,可以接受選擇權被行使;

2) 這股票的波幅一向低,而當日波幅沒有異動;

3) 我能繼續看盤後交易,就算股價大幅波動也能在盤後交易中做點什麼去補救,未至於完全處於被動。實則上冒的險等於我在盤中以$127買入/賣出正股,不算是特別會令人輸身家的風險。

蘋果收市價126.66, 我的SP 被行使以127的價格接了貨。把權金約$1.1考慮進來,我是以$125.9 左右接貨,而盤後交易中蘋果的股價回升到$127.25。單計這一刻的賬面而言,期權被行使後我反而賺了額外的股價。

當然這只是蠅頭小利,但只有在股價低過125.9/高於128.1 我才會虧錢。考慮當時的股價波幅,我認為這算是值搏的交易所以去做呢。

2020年12月4日 星期五

有關做空

富途牛牛的留言區中,做空某些股票和「最後逃生門」的言論已經多得有點煩厭。剛好也有朋友分享造空時應該保持的心態(和做多一樣保持平常心),所以也談談自己對做空的看法吧。

我的看法很簡單:不要做空。當然,小注當賭博是可以,但重倉做空,不是賭徒就是神經病。


做空非常難賺錢。單單精確預測價格還不夠,你還要能堅持(資本和心理層面)到價格修正的那一刻,而真正獲利卻不算太高。以《大賣空》(The big short) 的主角Michael Burry 做空房地產為例,他準確預測近代其中一個最嚴重的房地產泡沬,甚至說服投行為他設計出做空房地產的工具,然後堅定做空,強行拒絕投資人取回本金堅持了兩年。就算是這樣一個英才估算出近代最大的一個泡沫,兩年來也只是以6億的本金獲利7.5億。

兩年獲利超過100% 是很了不起,但這已經是世界紀錄級的造空獲利。如果你有這種分析能力和心理質素,站在做多一方絕對更能獲利。以本年為例,如果做多電動車/SaaS,本年獲利超過100% 大概只是基本吧?

我倒不會說做空會輸身家之類,畢竟問題在於止損而不在於交易方向。就算做多也會有三月式的無預警暴跌。只是,股市長線來說都會升,做空是在沒有額外利益下挑戰難度。除非是最近贏得太容易想挑戰自己,我想不到有什麼要特別去造空的理由...

2020年12月2日 星期三

賣出時機

11月焦點之一當然是Tesla 正式被納入S&P500。消息公佈當天TSLA 股價上升一成至440 左右,但也未及前高位500。

這可說是難得的明牌,上次推測會納入S&P 落空後股價低迷了兩個月,其間中國電動車三傻(NIO, LI, XPEV)股價都上升超過兩倍。就算保守地估計,TSLA 由440升至前高位500 也不會有問題。於是我也趁機加倉並買入LC,自己的目標價是12月前升至540,並在正式納入指數前賣走短線倉位。

結果嘛,升幅比自己想像的還要強勁。29/11 時一度去到607 的歷史高位。我也乘這升幅追回九月及十月的損失,年回報差一點就能變成正數。

升至高位後走勢開始減弱,30/11 - 2/12 盤前股價由高位607 跌至570 左右。這只是由高位跌了5%,以這股票的波幅而言只是正常波動連回調也算不上。但人總是有厭惡損失的傾向,賺了目標價外的10% 時沒什麼感覺,回吐5% 卻覺得是把到口的肥肉吐回去似的。

經過一輪出出入入,早前買的大都變成已實現利潤。我目前手上持倉的平均價是53x,剛好就是一開始時的目標價。

我還是會用手上的利潤再賭一次,始終這跌幅只能算是正常波動,我們也不應用只存在幾分鐘的歷史高位去算。

我不知道這會否把賬面獲利都吐回給市場。但股票市場就是賭嘛,自己認為繼續向上的機會還是比下跌高。一來相對於近期大升的其他電動車股,TSLA 變得相對便宜;二來真實的買盤還未出現,目前只是投機者(e.g., 我) 先買入炒高賣給指數基金,以美股近期的情況,只炒高三成的話大概還未夠吧? 最後當然是我目前手中有獲利,雖然未來股價走勢和你的成本價沒什麼關係,但還有點獲利在手,也就更有信心繼續看下去吧?

2020年11月8日 星期日

2020 年 MPF 小結

趁有點時間,也應該回顧一下自己的MPF 投資。

MPF 配置算是戰略部署。報價和轉換基金通常都要一兩天的時間,我們要考慮的起碼是幾個星期幾個月後的情況;因為不能選特定公司的股票,我們只能以資產配置的角度去考慮,不能以短炒的思維去處理MPF。

另一方面,對一般人來說MPF 只是一個數字遊戲,在可見將來大概也沒有兌現的方法。所以可以以比較冷靜客觀的方法去處理MPF 投資。

我今年分別在二月尾、三月中、五月、八月及十一月頭做了五次轉換。以結果來說,本年MPF 的回報是9%,跑贏恒指的-9.9% 和標普的7.7%,也跑贏我自己投資倉位的 -10%。

我其中一個MPF 戶口,總收益這數字沒什麼意義,因為沒考慮年期
(我其中一個MPF 戶口,總收益這數字沒什麼意義,因為沒考慮年期)

2020年10月22日 星期四

三過家門

看標題大概也猜到? 沒錯,我又搞砸了...

三月大敗後還以為自己學會了點風險控制,這幾天第三次回到家鄉(本年回報>0),卻也第三度在不夠24 小時內跌回不少的距離。

雖說只是把本月的浮動盈利全都吐回給市場,可以把今天當作是1/10 再上路。但剛回到家門就被趕走的感覺也不太好受,而且早前說過回到家鄉就先減持,結果只減了一點點根本起不到避險的效果。

止蝕很重要止蝕很重要止蝕很重要。一念之差,希望有奇蹟發生的話會死得很慘。

目標又回到本年度投資回報歸正,我也有信心可以第四度在本年回到家鄉就是了...

2020年10月12日 星期一

抄功課/大師

以股票投資來說,自己的回報率大概是比上不足比下有餘那種。三月以前主打高槓桿垃圾債大敗,四月開始轉為主打美股後還算是跑贏納指,但身邊朋友YTD 超過200% 的大有人在,所以獻醜不如藏拙我就不談什麼回報率了。

我想談的是,看見身邊朋友做得比自己好的話請不要急着否定對方。妒忌是人性中最沒生產力的行為。我們應該做的是趁這機會好好觀察對方怎樣做,分析該行為再看看自己能否複製別人的成功方式。

這不是抄功課。你抄得到某隻股票,但不可能連買賣行為都能跟隨。要學的是為什麼要選這支股票,為什麼要在那個時候買入/賣出。股票編號只能抄一次,策略才是能重覆使用的技巧。

本年最好的功課當然是ARK 基金,該基金每天都把買賣記錄貼出來隨便你抄。但相信我,與其去抄功課,不如直接買那幾支基金更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加入了幾個whatsapp group, 其中有朋友非常推崇某些投資大師(大概啦,就是有開專頁收費那些)的方法,每每說"根據xxx 的yyy 方法可以買進"。

我不太喜歡這種說法。

絕大部份技術分析都不是那些現存有閒開channel 的「大師」發明的,他們最多就只是一個中介。明明誰都可以去讀那些經典,為什麼那點東西還需要有人去介紹? 最重要的是當你學會某個技術指標,那就是你的東西,用與不用都是你的決定,不必特地提出這是某某大師說的。這樣談起來只會令人覺得自己信心不足,所以不敢為買賣負責。

作為一個搞科學的人,我覺得大部份商業理論都是簡單複雜化,把常識性的東西用一個聽起來很炫的名詞包裝起來(看看「波特五力」,把這種理論和物理化學定律放在一起的話科學家會哭吧?)。技術分析的基本原則是人性不變:人會不斷犯同樣的錯誤,所以可以從價量的變化預測未來價格變化。只要抱着這個大原則,絕大部份技術分析的指標都可以很形象化地顯現在自己面前,把那些pattern 命名只是便於討論而已。

學懂基本的經濟學、投資心理學、風險管理,加上對世界發展要有點前瞻性的理解,最後加上附合自己性格的投資策略。我相信這種學習比付錢去上堂或是買投資系統更有效。最重要的是,不要神化某些大師,他讀過的你也能讀,為什麼不創立一套只屬於自己的方法?

2020年9月19日 星期六

由沽空報告看x-光檢測儀器公司Nanox imaging

Nanox imaging (NNOX)是一家以色列的科技公司,公司主打的是自家研究的微x-光技術,三週前於美國上市,股價在短時間內由21.5 升到最高的$66.67,股價表現勢如破竹。

Nanox 聲稱自己對x-光的光源做了技術上的改良,使用納米級別的電子源,經電腦控制打在金屬片的不同部位,所以可以免除冷卻系統和移動部件,大大降低x-光儀器的成本。以一般人能理解的比喻,就像把傳統硬碟換成固態硬碟般能達致更輕更省電的目的。

就在股價急升後,沽空機構cirton research 發表了對Nanox 的報告(連結)。直斥其「技術」只是子虛烏有,招股書上那幾家已簽定服務合約的公司也相當可疑,甚至認為公司本身的價值是零。沽空報告發出後NNOX 股價連跌四日,由$64 跌至$28,但於週五(18/9) 回升24% 至約$35。

(Nanox 演示指出自己採用納米級數的電子源)

Cirton Research 的理據有四: 

1) Nanox沒有發表過任何論文去比較自己的圖片和現有醫療技術的差異。

2) 相對起業界大老(GE, Simens, Philips, Fuji), Nanox 的實驗室相當簡陋,研究經費也遠不及這些大公司;

3) Nanox 向FDA (美國食物及藥物安全局)申請的註冊是儀器註冊(501(K)),指的是該儀器和市售儀器有同等安全及有效性,而不是一種創新的儀器;

4) Nanox 招股書上披露幾家已簽代理意向的主要客戶,cirton research 相當懷疑這些客戶的身份。

以下純為本人意見,並不結構成投資建議。簡單而言,除了第四點外,我不認同Cirton Research 的報告。Cirton Research 提出的理據是事實,但這些理據並不能導致Nanox 這家公司毫無價值的結論。純粹因為潛在客戶太可疑,我不會買這公司的股票。


[23/9 update]

1) Muddy water 也參一腳,但只是炒冷飯的說這家公司還未有產品,沒什麼新意。
2) Nanox 於22/9 發表了一分investor presentation, 報告重申自己的定位 (降低成本,自己賣的是x-光服務而不是機器,先前向FDA 申請單x-射線管儀器注冊,將會申請多射線管的儀器注冊;再加幾頁關於其他代理商的資料。但這份報告也未能令人釋疑,始終因為代理商資料不夠只是Nanox 的片面之詞...

2020年8月31日 星期一

閱《財富管理筆記 來自香港的求救信 (理財故事分享)》

在Just a cafe 上看到這則《財富管理筆記 來自香港的求救信 (理財故事分享)》,覺得挺警世的所以也就轉貼一下。

雖然自該博主大推TOO 優先股後我就沒怎樣看他,但這篇說的是散戶常犯的錯誤,當作溫故知新讓自己警惕一下也好。故事中的主角是來自香港的爸爸,小孩有重病要治療,在三月前用一百萬做了五倍槓桿買優先股/垃圾債製造現金流。三月股債急跌時把房子抵押掉,也問親朋借了點錢追繳保證金。然後就問Just a cafe 的博主自己該如何是好。

然後看看投資項目超過五十種投資物,對一般散戶而言這明顯是為分散而分散吧? 博主給的建議也很正路,把低等級的全都賣掉,降低槓桿再以時間換取獲利。會看我這邊,又經歷過三月的朋友大概會看不起這建議,但對已經輸掉信心而且有生活壓力的人來說,這建議無可厚非吧?

中間也有個小插曲,就是油價急跌時大家都知道不可能持續那個低價,該讀者聽到朋友介紹USO 也想試一下。理據算充份,但USO 不是合適的標的,但對不少人來說根本搞不清這些期貨ETF 和油價在特殊情況下的關係。

或許是因為這案例太典型所以才放在網上讓其他讀者觀看吧? 簡單而言,該讀者犯了以下錯誤:

1. 投資過度分散,根本不清楚自己買了什麼;

2. 太高槓桿

3.把不能輸的錢扔入市場

4. 遇上突發情況時不能保持冷靜

要說的話當然可以說該讀者沒有把減持拿回來的現金拿去買科技股、只看評級(B 以下) 而不細看公司詳情的一刀切式清貨也不算太理想。但要教一個說自己已經輸到亂了的人去詳細分析也只是在做無用功,以上這種建議大概已經是極限了吧。

自己也有三月中受重創,還好的是我在那筆資產外還算有自住樓,也有工資收入所以還能有點餘裕。但其實投資市場風險處處,不懂的話就要先學懂別急着進場呢。

2020年8月14日 星期五

主力的思維 - 日本散戶股神cis

短炒賺價差在主流媒體中一直被視為邪道,始終做短線能賺錢的在日常生活中只是鳳毛麟角,一般散戶炒短線只有失敗一個下場。

日本其中一個散戶股神 cis 基本上就是日本版的「連登仔」,興趣是討論版2ch、打機和其他遊戲(例如麻雀)。他的事蹟我不複述了,詳情請自行google。

自己在三月大敗後把打法轉為賺價差炒短線,剛巧在cis 的新書《主力的思維》中看到他也是主打短線卻自稱是保守派,也就把他在書中寫的做法寫出來分享一下吧。

2020年8月11日 星期二

選擇權買賣

我是由牛熊證開始買股票的,開IB 戶口後發覺美股選擇權買賣比港股熱鬧不知多少倍。既沒有港股那超寬的買賣價差,成交也頗熱烈通常掛中間價就能成交。而且不少選擇權都是以星期為單位,不想長期持有曝險部位也能開一週內到期的選擇權。

我不知道怎樣算選擇權的回報率,用曝險資金的話那個本金會大得很誇張,所以這次就不算回報率,只做一下簡單的統計分析算了。

以上是我在2020 年度(至10/8/2020)交易的選擇權回報統計,總共交易了172宗,虧損的有59宗,獲利的有113 宗,以美股選擇權為主,總獲利約為HK$90000。

當然,其中有相當部份的選擇權是和正股做了組合,所以選擇權虧錢可能代表正股賺了(例如做short covered call 被行使) ,選擇權賺了也可能代表正股有虧損。我在自己的記錄中會把正股和選擇權的賺蝕分開,就算該選擇權被行使,選擇權那邊的價格也會以當時的價內值計算。

由上圖可見獲利主要分開兩部份。一是以量取勝的微利;我做了不少勝率頗高的遠價短期SC/SP。二是少數幾單獲利甚豐的LC,雖然我同時也輸了幾次,但長線統計下來有獲利就好。我不可能在開倉那刻預計是賠是賺,只可以說這個價位算是值搏,再加上適度止蝕,只要別錯判得太過份,時間值站在自己一邊的賣出策略應該都能賺到錢。

當然,任何時間都把手上的股票拿去做SC,或把現金留來做SP 其實都是在冒沒必要的險。賣出策略的重點是在悶市中慢慢的賺錢,起伏雖然能帶動波動率,但也令期權更易被行使,你的勝率自然就降低了。把SC 當做長線收息這點不太可取,只可看時機去做呢。

這刻,我手上只有939 Aug $5.75 的SP、NIO 明年一月$16 的LC 和本週到期的14.5 SC。一般我同時大概會持有五六個部份,只有三隻是因為剛過去的週五有幾隻到期而已。

有不少朋友都喜歡做期權組合,例如看淡後市就做SC 後 LP  再補一張遠價LC 等等。我幾乎不會做期權組合,一來雖然美股期權交投活躍,但買賣期權還是要承受不少買賣差價;二是我認為這種組合也一樣是低風險低回報,倒不如簡單只做short long call put 算了。

2020年8月9日 星期日

中美衝突 — 清倉保平安?

中美衝突對股市帶來難以估算的波動,自己的取態是能走則走,把焦點放在不太受兩國關系影響的公司上。

剛過去的週五收市後short put 被行使接了點股票,現在的倉位剛好是滿倉沒槓桿。手上最大的單一部位是Google, 然後 ARKK/ARKW, NIO 和UPS 各一小注。港股只有1813/9979,但部位太細算是留一點沒全清倉港股而已。

MPF 那邊剛剛把部份港股基金轉到保守基金,也同時減了一點環球股票部位。轉換後大概有四成會是保守基金,四成美股兩成港股。

MPF 本年回報為7%,而自己炒賣的倉位卻錄得-20% 的虧損。我認為主要的理由是過度交易和錯誤使用槓桿。200% 槓桿下硬接了三月那種暴跌,雖然上月曾一度追回,但沒有適度收割都是自己應該要改善的地方。所以本月就減持了一點,起碼保持目前這幾個% 的回報吧。

把TSLA 清倉有兩個理由,一是上週五的跌幅有點嚇人,二是自己手上的ARKK/ARKW 已各持有約10% 的TSLA,讓Cat 姐替我管理應該比自己承受股價波動更容易。GOOG 基本上沒什麼中國業務,雖說在中國公司身上賺了30億,但對Alphabet 整家公司那千多億的收入來說只佔2% 。中美衝突對google 來說影響甚輕,所以投資到這家公司也算是能睡得安樂吧?

買UPS 是同一道理。我在三月底時也曾在一百元左右買過UPS,後來因為TSLA/NIO 升得更快所以就換成EV 股份。疫情下UPS 的業務有增無減,最近甚至學Fedex 般收起疫情附加費,業績大概不會難看。NIO 則是純中國市場,也不太會受兩國關係影響,除非美國迫令所有中資股退市,否則它還是繼續在中國做生意。

風險最高的是美資卻在中國有重大投資的公司。匯豐已經立下一個「兩面不是人」的例子,蘋果在這次事件上也因個人資料和中國app 等等致使身份相當尷尬,反正已在高位就先站開,待情勢更明確時再進場好了。

2020年8月2日 星期日

寫在TSLA 放榜後

因為Tesla 和NIO,本月回報一度去到+50%,後來隨Tesla 股價回落,月回報在20-30%左右持續了個多星期。

在Tesla 公佈第二季業績前夕,我手上有80 股正股,再加一張call option。自己賭的是能連續四季賺錢,從而達致加入S&P 500 的不成文規定。星期三收市後,看着業績比所有大行預計還要好,盤後時段也曾再升7%,所以也就安心地去睡。23/7 盤前時段的股價大概維持在1650 左右,比22/7 收市價高出約4%。

結果嘛,開盤時的表現還好,也一度到高位的177x。我本來想先止賺期權,但剛開價價位只比早一天的收市價微升幾個價位,反正方向正確也不急於一時。

然後,整個世界突然好像醒了,期權價格急跌,任何時間,任何價位無論call put 的期權價格都急跌,我想了一下就止蝕。這樣一來,剛開市就虧了約US$6000。


2020年7月12日 星期日

投資歷程回顧

回想一下自己的投資歷程,發現自己嚴格來說什麼也不懂,這些年來就只學會兩樣東西。第一,投資其實就是賭;第二,套用已故香港股神曹仁超的說話,買股票最重要的就是這個「勢」。

我在政府第一次派6000元時正式開戶買賣股票,一開始只是玩票性質,用那$6000 試着全力炒牛熊(我的工作可以隨自己安排時間),這樣試了十個交易日也賺了一倍,於是覺得自己能靠股票吃飯。剛巧後來工作的項目完結,我也不想再留在一成不變的崗位上,於是就嘗試全職炒股了。

所謂站在風口上豬都可以飛起來,2012年剛好是QE3,我主力在股票牛熊和日元兌美元的窩輪上賺了不少,第一年全職炒股的回報率是驚人的56%,然後第二年在跌市中也能賺到36% 的回報。


雖然回報率如此驚人,但因為本金少,那點回報勉強只夠生活。第三年終於花光初學者的運氣開始虧本了。虧那幾個% 看似沒什麼,但當你每個月也要從本金提取生活費,看見本金不斷下降時那種壓力不是說笑的。於是我就重返職場,獲取每月保證有現金收入的安全感。

這樣斷斷續續的投資了八年,看着今年三月中最低的YTM 去到 -45% 時,我不禁問自己這些年究竟學到些什麼。於是就有了一開始的那兩個體會了。

2020年7月6日 星期一

長線投資

稍為讀過一點投資理論的人,落場買股票時都會說自己的投資理念是長線的價值投資,他們追求的不是一時的價差,而是擁有偉大的公司,從公司的成長中獲利。

根據我的觀察,會這樣說的人大都是太高估自己。口裡說長線投資,手上的股票卻大都是近一年才買入的,而持有超過一年的股票則是跌得太多捨不得賣出的蟹貨。我們早知Wechat在大陸的流行程度,誰都知這是中國霸者有超寬的護城河,但能持有700 超過3年的有幾多人?

我不是怪大家口說一套但實際做的又是另一套,而是提醒大家要搞清楚自己買入股票的理由。你用DCF 去估價,然後買入一個月後因為股價隨大市下跌而「守紀律」地清倉,這種操作就是邏輯混亂:用長線思維買入,但用短炒策略去操作。操作者有自覺,知道這已經不是長線投資倒是沒什麼問題。最壞情況是操作者沒有自覺,看股息率去買入股票,卻連第一次派息也等不到就賣出股票。

長線投資的門檻超高,你既要有在公司未成為霸主前看出該公司的能力,又要有能不被股價波動影響的定力。八九十年代時本土民生股能隨着經濟起飛,所以出了一個又一個的匯豐/港燈/煤氣股神。可是本土經濟已趨成熟,恒指近年都是有波幅沒升幅,要跟着經濟發展的話,選股就不能以自身體會為準,要想像為什麼該公司能在將來製造並滿足越來越多顧客的需求。

長線投資當然是獲利的王道,尤其是在公司還是中小型時買入持有到公司發展成巨企,這就是買成長股的思考模式。

至於我自己嘛,我沒那個定力能不隨股價舞動,但我還是有個優點就是不怕認錯。買入後下跌就斬倉,只是技術性調整不必怕的話,待股價回升再追入好了。雖然中間會吃不少虧,但長線只要自己眼光不錯得太過份的話大概能獲利吧?

說例子的話就是最近的TSLA,780 買入,因為 Elon Mask 說股價太高急跌至700 時斬倉,第二天回升到780 時又再買入,之後重覆幾次這種買入賣出,但直到現在大方向沒錯也算在這股票上賺了不少。當然,一開始strong hold 的話會賺得比較多,但做不到的事就無謂勉強自己了。

我大概不算是長線投資,只是不斷重複的短炒而已。

2020年7月3日 星期五

六月回報+半年結

六月回報為+17%。YTD 則為-27% 。

本月貢獻最多的是TSLA 和SQ,ARK 系列(ARKG/ARKK/ARKW) 雖然不起眼,沒有那些明星股般會有高單位甚至雙位數的日升幅。但自六月中買入到六月底的回報也有5-10%。港股在微創和騰訊上賺了一點,但相對來說不重要。

三年前開設IB 戶口,因為算是有一點點流動現金,也因為人到中年開始思考究竟工作的目的是什麼。所以放棄以前炒賣賺差價的做法,改為「穩健」的收息策略。這策略在2019 年運行得很好,單買優先股/債,基本上不怎樣做買賣也能跑贏大市,而且各項指標也比大市基金優勝。這個打法只要能執行兩年,我大概就能財自了。

然後呢,二月底三月發生的事不必我再詳述吧? 本以為穩健的收息打法大敗,自己的YTD 在最差時期甚至去到 -45%,以數字計就是把我以前在市場賺的連本帶利都吐回去。

經此一役我再也沒有信心買股收息了。只為那點利息,值得冒這麼大的風險嗎? 就算是熱炒股,我也有信心跌兩成就立即不問價止蝕,但優先股/債券在熔斷時的價差已經有兩成,根本做不到有效率的止蝕。當然這是個人問題,如果本錢夠多,不槓桿又分散開買二三十種的話放在一邊不管價格也沒所謂。

本來覺得「投資」就是要有穩定收益,在這幻想破滅後我就走回炒賣路線了。炒賣好像不好聽,反正我也很少day trade,把這說成是買成長/幻想股好像好聽點吧?

剛巧遇上大升市,我在4/5/6月的回報分別是+10/-4/+17%,因為NIO 和TSLA 近兩日大升,七月至今這三日的回報也有近10%。

以持倉計,回前手上有:

TSLA (45%)
ARKG (4%)
ARKK (8%)
ARKW (3%)
ILMN (4%)
NIO (5%)
RILYG (4%)
700 (5%)
853 (3%)
1873 (4%)

其餘16% 為債券,分別有:
ARLP 7.5% May01'25
CURO 8.5% Sep01'25
DCP 7.375% Perp
ENVA 8.5% Sep01'24
X Corp 6.875% Aug15'25

槓桿: 1.4

短期策略也是跟大市炒科技股,TSLA 因為太重倉所以大概不會再加了。網友熱中的打新,我則是意思意思地做一手黨抽一下。很偶然才會在暗盤做一下day trade (一萬幾千的話即日升跌只是有限數,目前來看勝率還可以)。始終我把主力放在 IB,銀行的錢只留着做應急/流動資金,沒有太多的流動資金可以像網友般分散上乙組去抽呢。

2020年6月19日 星期五

投資要為自己負責

投資第一個定律不是不要虧錢,而是要為自己下的每一個投資決定負責任。

最近聽到的例子是某開班人士推介用Reits 賣出認沽期權賺權金,三月急跌時學員問該人怎辦,該人就指不必止蝕。結果該批Reits 大跌六至八成,學員也在期權上大蝕七位數字。

就像前文(有關投資課程)說的,如果該人只是開班教期權的話完全沒問題。但知識性的東西供應太多,連我這種不是金融出身的人也懂得教,所以學費不可能收得太貴。如果以槓桿買賣期權能賺到錢的話,相信絕大部份人都不會花時間心力去推廣去開班,自己慢慢的去賺就好。最多賺夠就寫一下網誌或出書當作回饋社會就算了。

把不算太特別的知識故弄玄虛包裝成必勝法則,不提醒學員止蝕的重要性甚至叫人越跌越買這點就是問題所在。某程度上這是用別人的錢去為自己宣傳,如果猜中就能以此作為宣傳吸引下一班學員/韮菜,猜不中的話損失的又不是我。就像開基金去賭聯繫匯率脫鈎,無論如何基金經理都是檼賺。

2020年5月10日 星期日

有關投資課程

有說穩賺的投資就是教人投資,所以近年的投資班如雨後春筍,bitcoin、估值、技術分析、房地產、債券、另類收息產品等五花百門,只要你想得到的投資項目都有人會開班。

雖然在我認為自學比上課更快能學會大部份知識,但我也不會反對傳授知識式的教學。前提是那些是經過驗證的知識,而不是某人自創的「必勝法則」。

市面上的投資課程主要分為三種,第一種是教授知識,例如鍾記教人看財報;第二種是教授基本理財思維,例如龔成的「財務自由課程」。對這些課程我沒什麼意見,就像有人唸書時寧願自己看書也不會上補習社,但也有人不喜歡看書,非要別人當面教學不可的。這些課程都相當正路,就算有一百個人開班其實也是在說那一套,同質性太高,一般來說學費都不會太貴。

第三種投資課程就是先把授課者神化,然後暗示學員能在課堂中學會不同的招式心法甚至買賣系統,最後在股市大殺三方。因為這是教人賺錢的課程,所以學費都會是天價,從幾千都幾萬不等。

我最看不過眼的,就是這些開班教人「必賺」技巧的人。


2020年5月7日 星期四

有關TESLA

前文說自己止蝕了Tesla,然後呢,過了一天股價立即反彈,我也在本週初以780 左右的價位又把錢投進去了。

細看早前虧蝕的買賣記錄,我只能承認這主要是我的風險管理問題。以這股票的波幅來說,升跌10% 根本是閒事,承受不了這波幅的話根本不應碰這股票吧?

明明早前虧了不少(把四月初買賣的LC也算上的話,其實加起來也只是虧了幾萬而已),為什麼我不捨得放棄這一隻股票呢? 這就涉及信仰問題。眾所皆知世上有所謂的「蘋果教」,該品牌在使用者眼中有着不少的品牌溢價。我相信TESLA 也一樣,至少在我身邊的朋友中,駕着一輛 model 3 的感覺不會比BMW 差,甚至如果 UBER 時找到Tesla 的話會有一種喜出望外的感覺。

(Tesla 的cybertruck,比GM/FORD 同類型車更高的性能卻更低的價格,明年推出後預計會成為這市場的殺手級產品)

2020年5月3日 星期日

四月小結 - 垃圾債券於股市反彈中的表現

看過去幾篇文章,這邊好像有點成為股市明燈,總是在寫着自己踩中地雷的經歷。

會這樣寫,是因為我認為買入持有然後獲利是常態,買入後造成損失才應該仔細檢討。網上太多成功經歷,把失敗的心路歷程寫下來大概也有一定參考價值吧? (出版社快找我! 我可以出一本《價值百萬的虧損日記》)

簡單說一下我的倉位本月表現如何吧。把五月一日晚上有關 TESLA 的所有損失都算在內,我四月至今的回報率大概是5%。大幅跑輸美股的12%。

美股反彈我卻沒怎樣得益的原因有兩個。一是上述有關TESLA 的損失,二是我的倉位中有50% 是垃圾債券,而這批債券在四月反彈中可說是紋風不動,所以就拖累了自己的回報。

(我擁有的企業債,買入價、於首次熔斷當晚及1/5 的最後價。唯一一隻賬面有獲利的就是趁低價再加碼的ENVA。)

2020年5月2日 星期六

敗走 Tesla

我一向認為Tesla 就像 Apple,是汽車行業破壞性創新的領導者。因為越趨嚴格的環保法規,再加上使用者對自己能貢獻環保的心理優越感,電動車在市場上佔的份額只會越來越重,而有領導地位的Tesla 沒可能不被追捧。

讀了不少在疫情中Tesla 幾乎不受影響的報告,我在公佈業績前約一星期就買了正股及兩邊的期權,LP 那邊只是作為保險免得業績不如意時大跌幾百元,我的部位主要還是看好的。

星期四收市後公佈業績,我立即就去讀了那個報告。Q1 營利大幅跑贏市場預期,和其他電動車生產商的技術差距也越來越大。業績公佈後的盤後行情由收市的800 大升10%,盤後交易價是880。

週四剛開市股價一度去到870,然後反覆下跌。我在84x 時看成交認為是好消息出貨,於是一次把正股、認沽及認購期權都清掉。結果雖然看中,但獲利不及投資額的10%,算是頗失敗的一項投機。

(Tesla 於29/4 公佈業績後兩天的股價走勢)



2020年4月26日 星期日

負數期貨 - 扭曲的金融行業

期貨是一張合約,買賣雙方約定於將來某天用特定的價格交易某種商品,藉此消去短期價格波動帶來的風險。隨着金融市場的發展,這種交易慢慢涉及用家和生產者以外的人,買賣雙方既不持有也不打算接收商品,只藉着買賣這張合約謀利而已。

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ME) 劃時代地將期貨合約的允許價格擴闊至負數,美其名曰金融創新,實則是把整個期貨市場的二級市場破壞掉。這種改變對交易所和投機者來說都不是什麼好事。當然,對一般人來說,商品本來就不應該拿來炒賣,讓期貨回歸初衷,只有使用者和生產者在交易也不是壞事。

反正最後也是用現貨交收,這張合約定價如何對用家來說是無關痛癢。但對投資者來說,買入一張合約的風險竟然和沽空一樣,這自然大大影響投資者做期貨的意願,也令交易商難以估算保證金,在極端情況下交易商可能要承受額外的風險(是次期油事件中,IB 客戶輸了七億,中銀客戶輸了三百億,兩間交易商不知道能追回多少款項)。如此一來,交易商可能為期貨交易設下更多保護措施,也就再進一步影響投資者的交易意願了。

在這次期油事件後,有人指出與其賭博不如買賭場股,也就是買入CME。由於我相當懷疑這次CME 允許負數報價並不單是為了讓交易者能成交手上的期貨,負數價格也會大大影響交易者的風險估算,所以我不認為這對CME 算是一個利好消息。此外,不少人是最近才知道USO/3175 是什麼,也許在此之前甚至未聽過CME。因為期油事件而買入CME? 你還未在USO/3175/期油上得到教訓嗎?

誰在這次CME 允許負數報價的改變中得益? 投資者、交易所及交易商都有不同程度的損失。部份交易商/ETF 必然會在特定日期買賣,早就瞄準它們的狙擊者就是唯一得益者。雖說在金融市場是被騙的人不對,但這明顯就是坑殺,只能說狙擊者也太狠了吧。


註:
期貨原本是生產者和使用者的一張合約。把這張合約拿到市場轉賣就是二級市場。

2020年4月21日 星期二

見證歷史 - 負油價

前兩天寫了一篇文說油股ETF 並不是持有實物原油,只是以期貨組合去追蹤實物油價。一般而言這個追蹤沒什麼問題,只是最近的即期和下月期貨的差價太高,所以不太值搏。

言猶在耳,在即月期油結算前的一天,我們就看見歷史性的負油價了。

2020年5月WTI 期貨,最低曾報-40,現報-16.5

2020年4月18日 星期六

投資石油? 有關石油 ETF - USO

這次股災有兩個主因,一是肺炎,二是中東/俄羅斯石油戰。原油價格大跌超過50%,也因此造成石油相關產業的暴跌。

因為各地原油質素有別,世上有相當多不同的原油商品期貨。目前主要以布蘭特(Brent)和紐約(WTI, West Texas intermediate) 期油為指標。WTI 價格由年初的$61 跌到今天的$18.1,累跌70%。誰都知道目前原油大平賣,而這個價格不可能持續下去。按正常買賣的邏輯,這個時候當然是all in 等待油價回復正常。


美股有石油ETF USO (United States Oil Fund),港股也有3175,買這兩隻不就可以了嗎? 現貨油去到$15,沒可能不升吧?

股票市場有一句話是「誰都知道的好消息,絕不是好消息」。你知、我知、全世界都知油價不可能在低位持續,買入ETF 就能賺錢,有這麼好的事嗎?

如果你有門路又住在油田附近,直接買一千桶原油放進貨倉等價格回升就可以了。但實際情況是目前儲油設施幾乎都滿了,倉租也因供求關係升了不少,就連投資公司也不能用這方案賺錢。換過說法,就是現時原油的持價成本超高,就算現貨油和期油有巨大差價也沒有人會以買入持有的方式去賺這升值預期。

不能買實貨,買原油ETF 看來是不錯的做法。ETF 不是比個股穩健嗎? 油大概也是這樣吧?

我先把結論放在前:答案當然是不。這些ETF 是以期貨來追蹤油價升跌,就好像不斷付出時間值去買認購權證(LC)。在正常情況下,轉倉成本大概少於1%,所以還算能追貼油價。但在目前的情況下,本月期貨和下月期貨價差太大,也就是說你不單是買升,還在買油價在短期內大升。

2020年4月14日 星期二

投資策略

我是買電器後會看說明書的那種人。在投資這回事上,當然會想看看別人究竟是如何操作。就算學不到怎樣賺大錢,至少也學懂如何才能把錢輸光,然後避免自己這樣操作就是了。

我在過去五年的平均投資回報率大概是8-10%,然後呢,二三月這輪下跌就幾乎虧了40%,把過去五年的投資回報都輸光了。股債突然急跌,自己因減槓桿被迫清貨這點我是認了。反正我主要的損失是在第一次熔段當晚,減槓桿的反應已經算很快。問題是在之後的回升中我只賺回10%(以年初為基數),雖然是近乎無槓桿之下的回報,但下跌時大致還是跟大市,而回升時和大市差太多也令人相當苦惱。

因為我深信經濟數據還未反映疫情對個人/家庭/公司的影響,對中期我看得相當淡,所以就算我在中途買了不少股票都很快就止賺,平均來說只賺10% 就平倉了。兩星期賺10% 一般來說是很好的表現,問題是美股由低位幾乎反彈了50%,而我買那堆股票由買入價開始計的升幅也超過50% 卻都過早平倉了。下跌時幾乎輸盡整個跌幅,反彈時卻只賺這點蠅頭小利,長遠來說這種操作會輸身家吧?

於是,我開始懷疑「長線投資」只是為了讓你平時不會太無聊。而在目前這種股災反彈市中,基本面參考一下就好,把資金集中到反彈力度最強那些股票可能比長線投資賺得更多。

會這樣說是因為看了網友(看對方把之前的blog 文刪掉,大概不太想留下記錄所以就不引用了)在這波反彈浪中乘勢賺了不少。自己明明也看得出不少應該會反彈的標的,卻都不能大賺甚至還要跑輸大市。

在股災中誰都會檢便宜貨,但敢下大注也抱得緊才是致勝之道。以前文的RILYG / ENVA債為例,從發文時的價格算分別升了兩倍及三倍。我都特別花時間去研究能否繼續持有了,但在當時的市場氣氛下還是不敢下重注。結果前者只持有沒加注,後者也只加了小小的US$3000。這種注碼的話升跌多少都無關痛癢呢。

最近看的兩本投資書是《反市場:JG股市操作原理 》和《主力的思維:日本神之散戶cis》,也覺得「股票市場就是賭」於中短線來說也是正確的思路。或許也是時候反思一下,每天都盯着報價的自己是不是真的有資格談長線,還是因為這是王道所以我才告訴自己要買長線...

2020年4月1日 星期三

匯豐停派息

今天,香港股民大概都聚焦於匯豐和渣打暫停派息這一新聞。

宣佈暫停派息後,匯豐股價跌近一成到$40附近、渣打跌5% 到近$41。兩者都去到52週新低。

如果你能算清匯豐的價值,發現這價格比價值低的話當然可以入市。但以投機角度看,我不認為現在是購入匯豐的時機。

首先,會持有匯豐股票的是哪些人? 為什麼這些人會買匯豐?

大部份散戶買匯豐是為了它穩定的派息。它賺得不多無所謂,股價起伏我也能忍,只要能穩定派息提供現金流就可以。

除了情意結外唯一持股的理由也失去了,我想像不到還會有散戶血肉長城去護盤。

機構投資人應該比散戶冷靜。指數掛鈎基金暫時還不會有什麼動作,但那堆派息基金會有相當壓力,尤其在現金流對散戶更重要的這一刻。換着你是基金經理,有10% 派息預計會由匯豐提供,而匯豐現在宣佈本年內都不會有派息了。你可以選擇的是賣出匯豐買入其他更肯定能實現收息目標的投資物、宣佈減派息、或是以資本代息(return of capital)。後兩者怎樣想都會引來投資者贖回基金,作為基金經理,除非你沒有權力換馬,否則我想不到繼續持有的理由。

目前它是低價,但滿街都是低價股票,不一定要選匯豐。可口可樂是近五年低位,連google 也回到一年前的價位。你覺得匯豐未來的發展會比可口可樂更穩定,或是比google更成功? 說做假賬說了十年的內銀基本上還是好好的,工農中建的股價甚至沒怎樣受疫情影響。除了「因為它到了低位,所以它會回升」這信念外,我找不到在短期內買匯豐的理由。

我不認為匯豐有經營危機,站穩這波後中長線總能回到之前的營利水平。但短線而言,市面太多特價股票,不必把寶貴的注碼分到它身上。

也有人說因為已經除息,是匯豐欠了投資者,所以匯豐有責任補償除息前買入的投資者。

我不太肯定法規是怎樣,但所謂「除息」其實不是官方強行把利息由股價中扣除,而是公司宣佈某天結算時在持有股票的投資者有收取利息的權利,之後的除權是投資者和交易所的事情。如果匯豐可以用其他方式補償投資者,那不就是公然違反英國銀行監管局的要求? 當然可以懷有希望,但我不太相信匯豐會這樣做。

另有一個說法是以股代息,我不知道法律上可不可以這樣做,但原則上向除淨前持有匯豐的持股人派送紅股並不影響匯豐的現金儲備,相信監管局也不會阻止。這對匯豐而言應該沒什麼大損失,只是對除淨後買入的人來說是失去了一筆意外之財而已。

當然,這只是個人意見,作任何投資決定前請先仔細研究各方面的資料。

利申: 本人持有匯豐賣出期權

2020年3月31日 星期二

私貸經歷

半年前寫過私人貸款的文章(連結),當時我看網上資料說月息能低到2.15%,算一算申請來套利也不錯所以研究一下。結果嘛,渣打給我的計劃APR 去到7%,即是叫我打消這念頭。

我認為自己是一個理想的欠債人:沒有任何欠款記錄(我是一收到信用咭結欠就會全數清還那種人)、職業穩定每月有固定的薪金、自置居所而且居住年期相當長。因為上次這個7% 的offer 令我有點不甘心,去年年末我還特地花錢去申請了個人信貸報告,看看有否自己看漏的地方。結果報告中自己的信貸記錄差一點就去到最高級,我只能認為是我沒怎樣放錢到渣打,渣打認為我是高風險客戶所以只肯給我這個息率吧。(我當時在渣打的賬戶總額大概是我申請款項的六成)

最近家裡突然需要一筆不少的現金,而我又不想在這情況下賤賣手上的投資物,所以再試申請渣打稅貸。結果渣打批出相同的結果,我當然不接受。然後呢,偶然登入恒生(我的出糧戶口),恒生給我的推廣中有60個月的預先批核貸款,利率和網上資料一樣。所以我就試一下申請恒生更短期的稅貸。

結果嘛,兩天後恒生職員打電話來確認,所有條件和恒生網上的資料一樣,前後不到一星期就把這貸款搞定了。

(恒生官網上的還款表)

我選24個月還款期是因為36-60個月的利率太高,而6-12個月的還款額又有點高。現在這還款額還算輕鬆,不必因這筆私貸而改變任何計劃。當然,在借的一刻我已經算好如何清還這筆款項,改變是未來24個月的新增投資金額就只餘下月供股票而已。

這次私貸經歷讓我對恒生更有好感。去年我因為網頁的低利率而接觸過渣打和citibank,渣打是7%,citi 甚至給我一個10% (在電話中我以為自己聽錯)的計劃。看到銀行提出的利率和網頁差得這麼多,我甚至懷疑自己風險評級是不是有什麼問題。

我明白銀行放款要承受風險,但對低風險人士都給予一個和宣傳差這麼遠的計劃,這實在令人的感觀不太好。我以後大概也不會相信這兩家銀行的網上資料了...

2020年3月28日 星期六

是時侯入市了嗎?

這幾天看着美股不停回升,心想不能錯過反彈的機會。於是就再短炒了一輪,連續做了相當多可以寫進教科書的高追低賣,結果就把前幾天賺的那一點點都回饋給市場先生。

最新的肺炎消息是英國首相感染肺炎,各國實施特殊措施去減少人群交流,連香港也禁止多人聚餐及命令部份行業休店。現在,是入市時機嗎?

多年前我就跟沒怎樣看股市的人說,當「股災」二字出現在報紙頭條,那便可以開始投入股市。本週初有朋友問MPF 的貨幣基金應否轉為股票基金是我也是這樣回答,說可以分十注,現在已經由底部回升10%,可以先入第一注啦。

這是給不會盯着股市看的人的建議,如果你真的能把資金投入去,然後關上報價app 不管世界發生什麼事的話就可以買。但如果你是會炒出炒入,而且會心情會受股價影響甚至是做槓桿的話,我不認為現在是重倉入市的時機。

1973年股災,恒指由1700 點跌至最低的150點。據報最多人輸錢並不是由1700 急跌那一段,反而由800點跌到400點的一段令不少人輸身家。

馬時亨:股災溫故知新 撈底或要等

2020年3月25日 星期三

罪大惡極

應賺而沒賺,比輸錢更令人難以接受。至少虧錢可以把責任推到市場大環境上,而前者則純粹是自己的責任。

說的是我這兩天用了相當愚蠢的方法去炒三隻股災股:波音、Tesla和軟銀。

23/3 晚波音一度停牌,後來解釋位於某州的廠房因避免肺炎而停工。這基本上在預料之內,在美國政府對航空業的資助差不多到位的情況下,波音復牌後股價上升了一點。我在大約106.8 時追入。

然後呢,我馬上做了一張DITM 的即期SC (27/3),收取$20 的權金。心想這算在買入的一刻就鎖定利潤,只要不跌穿90,我每股就賺$3.2,也就是用三日時間賺3%。

我都不知道是我太白痴還是太累神智不清了,第二天起床才想起自己做了蠢事:我是因為預期有利好消息才買入波音的,為什麼要去做SC限制自己的利潤?! 只為了那3% 的話,我不應該碰波音這種位於風眼的股票呀!

結果嘛,第二天波音開市就大升17%,而今天的開市前時段再升至151的水平。我買了200 股,股票的賬面利潤接近9000美元,但因為早就做了SC,這些賬面利潤幾乎都拿來填補SC 的虧損了,自己只能賺其中的600美元而已。

2020年3月22日 星期日

跌市MPF 策略

之前說過大家的MPF 是最好的長線投資訓練,在這個跌市時刻,又是時候檢視一下自己的MPF 組合了。

我自己有三個MPF 戶口,目前的投資比例是50% 港股、30% 美股、20% 穩定基金(就是60-70% 債,其餘股票的組合)。以19/3 的報價為準,本月以來的跌幅分別是19%/22%/11%。在目前的市況下,所持的幾間MPF 公司的表現都相差無幾,例如Fidelity 和 Manulife 的環球股票/國際股票基金,跌幅只差了0.1%。

港股基金和美股基金相比起同期的恒生指數/道指跑輸約1-2%,這算是能接受的追蹤誤差。不要期望MPF 公司能替你創造奇蹟,重點還是自己怎樣配置資產。

投資只有一個原則:低買高賣。除非你快將退休也急着要用這筆錢,否則我想不到在股災中把股票基金轉到債券甚至貨幣基金的理由。這動作應該在市場非常熱鬧時做,而不是在恐慌中從眾去扔售資產。

如果你在可見將來並不會拿回這筆錢,也有信心世界不會就此滅亡經濟還是會繼續增長的話,合理的動作是賣出穩定的基金而買入股票基金。例如我,就剛把一半的穩定基金換成港股。

當然,也可以賣出跌得沒這麼深的港股,買入跌得更誇張的美股。但我有點懷疑這種換馬操作,因為美股急跌前是在一個誰都覺得瘋狂的高位,而港股早就開始調整,目前是世上PE 最低的股市之一(恒指: 9.2; 道指: 14.9)。

因為MPF 只能長線投資,而低買高賣是賺錢的不二法門。就算平時沒怎麼看股市,合起眼看見股災二字就入場應該也能賺吧(賣出條件嘛,就是那些大行紛紛上調預測,甚至預期道指40000 點時吧?)。

2020年3月20日 星期五

兩折促銷 - ENVA 2024

之前寫RILYG 時說自己以50% 的價位買入了3000元的Enova (ENVA)債券。一天後價格就再折半,現正以26.4 特價發售中。

30以下的債券是什麼概念? 一般而言某公司差不多破產就是這個價。買入者為的不是利息,而是公司清盤後的清算價值。



2020年3月19日 星期四

股災中的股神

相信絕大部份有看這個blog 的朋友都不是為了尋求什麼投資建議,大家只是想在投資路上拿多一個樣本(不論成功或失敗)以供參考,想看看別人怎樣想而已。

我也不介意告訴大家在過去一個月來我幾乎虧了總流動資產的四成。如果有人看到我的情況能稍稍令他們感覺好一點,覺得「我也不是太慘」這也不錯。反正都虧了,如果能讓別人心情好起來至少也算做了點功德。

當然,我也會因為虧錢而心情低落。一方面檢討自己做得不好的風險管理,另一方面也看看這是否不可能避開的風險。有這想法後,當然會想看看號稱股神的男人的表現如何,如果連他都避不開,那自己表現差勁也算合情合理嘛。

HKET: 【熊市來臨】股神巴菲特單月損手約800億美元

兩週內第四次熔斷 - 重傷優先股RILYG

上週二(10/3/20) 美股第一次熔斷時我己經把手上大部份優先股賣出,現在手上只有一隻RILYG。

在美股第四次熔斷的這天,這隻優先股突然大跌四成現報10.4。雖然我只有少少500股,但也應該花點時間再看一下這家公司的情況,看看是否應該不問價清倉。

RILYG 的發行商是B. Riley Financial Inc.(RILY),是一家表現挺亮麗的金融機構,2019 的淨收入為2018年的5倍 (81.3M vs 15.5M),再看資產負債表,這公司還是淨現金公司,於去年第四季,該公司手持淨現金39.2M(連結)。此外,該公司剛在二月發行了另一支總值132.25M 的優先股(RILYM)。這樣看來這家公司的現金流應該不會有什麼問題。



判斷現金流沒什麼問題的另一項資料是該公司就在本週二(17/3)公佈了一項收購醫療通訊的公司SPOK 的計劃,RILY 提議以$12(39%的溢價)收購SPOK,該計劃約值 230M美元。在美股不停熔斷的時刻公佈這項收購計劃,可以想像一來是因為RILY 本身財政穩健,二來他們預計在疫情下醫療相關公司可受惠於政策,也可能認為是SPOK 的資料能提升協同效應帶來進一步的商機。

RILYG 發行了兩年多,絕大部份時間都在$25 上下算是非常穩定的一支優先股。但就像在第一次熔斷後我們所知道的,現在這市況下,投資者基本上是不問價沽貨。例如今晚我在50的價位掛了一點債券的買盤(Enova),竟然在這個價位也有3K成交。在我取消買盤後,IB 就只餘下賣盤沒人再出價了。

因為注碼控制的關係,雖然看來這價位相當超值,但我還是不會再加碼於單一優先股。花這點時間只為增強自己持股的信心而已。前述的買入債券有點像試盤,我本來不太相信這種價格也有人會賣,所以成交了一點就取消買盤了。正如前文所述,我希望自己以後的加碼是買上不買落呢。

當然,也是這句:上述內容為個人意見,並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

2020年3月17日 星期二

買上? 買落?

升市興奮跌市悲是人之常情,身邊有不少朋友都說在月初五十多元時買入散戶愛股匯豐,並考慮應否增持溝淡。

接飛刀的難度太高,一般都不建議散戶這樣做。當然,這也是一個反指標,散戶在想何時加碼進場就代表市場還未絕望,也就是說還有下跌的空間。

我們這些普通人最多就只能應付一般的災難。如果銀行系統崩潰,你真的能拿着金條去走難嗎? 發生革命的話,你有能力保護自己及家人嗎? 考慮超出自己能力的極端情況只是於事無補,我們還要生活的話就只能樂觀地認為經濟有起落,人類總能擁有更美好的未來。

說了這麼多,其實就是想說一個觀點:只要經濟不崩潰,股市總會升回來的。請注意這是指整個大市而不是特定某支股票。

基於這想法,我想談一談「向下攤平」或是「逢低入市」(視乎你本身有沒有貨)這做法。

(大時代有很多好用的掫圖)

2020年3月15日 星期日

留得青山在

這一週當然不好過,但也是一個很好的反思時機。

近年看得太多「財自」和「存股」的書,自己的投資方向也不知不覺也轉為不求有功但求無過。沒成長不打緊,有利息能貢獻現金流就好。結果我扔掉自己原本的買賣模式,轉為追求高息和不倒就好的定息產品,以為這樣可以比較安定。

後來發現有IB 這個券商可以提供低息融資和債券買賣,於是把手上的資金慢慢轉到IB,在2018-2019 時慢慢建立倉位,以為用優先股和公司債做兩倍槓桿的組合既能降低波動性也能拿到不錯的回報。2019年表現還算不錯,靠定息產品竟然得到近30%的回報。

然後嘛,一覺醒來,突然發現泳褲不知沖到哪去了。

我只能安慰自己說幸好那筆本來就是沒有特定用途的錢,也提醒自己不少公司連世界大戰都能挺過去,這次的經濟情況真的比過去股災時更差嗎?

2020年3月13日 星期五

誤判債券風險

美股又一次跌停,最終道指收跌10%,港股開市亦曾急跌7%,午後收復失地暫跌1%。

連巴菲特都為這輪的急跌感到驚奇,我也不能不承認自己過份低估了垃圾債券的風險。自己一向覺得債券總比股票安全:只要公司不倒,債券總能回到發行價。

股票本來就預期會有起伏,所以我還算是嚴守止蝕。這次急跌中損失最多的部位不在股票,而在債券和優先股。自己在週二把手上的優先股都賣得七七八八(餘下一隻Rilyg),債券也賣了一半把所有槓桿都填平。但在週四這一輪急跌還是吃了不少虧。

看着IB 介面,基本上感覺到市況是要錢不要貨。列表上那些高息債(a.k.a. 垃圾債)的最新成交價起碼要跌10%,而不少債券實質上沒什麼人想買,持有者不想賤賣,買家只想低價吸納,結果造成超闊買賣差價的現像。



以上是一隻通用電機的永續債。最新交易價是91,但實質上能維持這報價是因為沒成交。賣家叫價88.5,買家只肯出價60而且買入量還只是區區的4000。在這情況下,抱得太多根本難以脫手,想脫手只能承受巨大的折價了。

這不是個別例子,不管是什麼公司(石油能源相關更慘)的高息債都是六七折發售。我把手上還持有的債券的公司財報都看過一遍,12 月時大都沒什麼大問題。這個價位暗示債券違約的機會頗高,但一來我不太相信真的會有這麼多大公司會違約,二來市面一直是水浸,金錢流動沒有問題,公司大可發新債抵舊債不致於要違約。這種不問理由暴跌只能解釋為投資人要現金而被迫出售高息債,就好像我,在這情況下被迫去槓桿。

丁蟹說「不要怕,是技術性調整」,結果就要走上港交所天台。又像早前香港群眾恐慌性買日用品,你相信這只是過度反應,但如果你不從眾的話就輪到你自己買不到日用品。結果嘛,我也在這時候賣了好幾支債券,寧願把虧損變現也要把手上部位減低。

當初會買債券,其實我只想慢慢收這 4-7% 的息。結果嘛,因為這點息就把本金賠了30-40%,這是典型的因小失大,也只能怪自己低估了債券加槓桿的風險吧。

做人總要樂觀向前。只能說幸好我還有工作,這點損失工作個兩三年就差不多能賺回來了吧。我當初的槓桿買債財自計劃太天真,未開始辭職就終結這計劃,這點還算是不幸中之大幸吧。

我也不知道自己算不算病態賭徒了。雖然已經沒有槓桿,但其實我還抱着一堆債券(主要是2-5年內到期)和那些公司鬥長命。

2020年3月10日 星期二

美股停市見聞

看過昨晚的美股,才知道美股原來也有熔斷機制。

這是97金融風暴後第二次啟動熔斷機制,一天跌7% 也是能列入記錄的跌幅(點數不重要,今天跌100點和20年前跌100點沒可比性呢)。聽說大部份人都是報喜不報憂,只寫自己買中哪隻十倍股而不怎樣說輸錢經驗,所以也在此記錄一下自己作為輸家的看法,以供他日回顧吧。

美股開盤前歐洲股市已經下跌10%,道期在斷斷續續地報價,IB 軟件上的Bloomberg TV 也在為觀眾解釋三階段的熔斷機制,除非你做空或是空倉,否則市場給你的感覺就是已經送上斷頭台就等下刀的一刻。

(我其中一個watch list,可說是無一倖免,跌少於5% 已經算強勢)

2020年3月9日 星期一

[9/3/2020]虧損分析

上一次大型股災大概要算是08年的金融海嘯,那時候我還未開始投資所以只是站在一旁看戲。到債務危機和熔斷事件(11/15年)時總資產也不太多,虧的都是小數目馬上就在投入更多資本後追回來了。

在不到兩星期內,我的總資本幾乎虧了20%。這算是我投資十年來第一次在這麼短時間內虧這麼多。就在此記錄下自己的心情和看法,好讓將來能回顧一下吧。

雖然不太想細看,但第一步要做的是看看各部位的表現(以總虧損為100%算,分別列出各項目在本年的變化及其對總虧損的影響。


2020年2月28日 星期五

跌市心情

所謂「人在江湖飄,哪有不挨刀」。單算這兩週,我自己的的總投資就跌了15%,再把一月虧的算進來,去年賺的就全賠回去了。

虧錢當然會影響心情,尤其是近來主要都是在家工作,自然會經常盯着股價再算一下每天虧多少。每算一次就像被刀割一次,所以有說在跌市時去算身家是和自己過不去。

在大跌市的日子,我做了什麼呢?

首先當然是承認自己的不足。月中時我還算賺得不錯,當時心想內地肺炎的影響範圍主要是東南亞,對我主要投資的美股影響應該不大。而且我買的債券大都會在是2-5年內到期,除非疫情嚴重到動搖經濟動脈,否則應該「又」是一次性事件,就像貿易戰或是豬流感,咬一咬牙就過了。

2020年2月17日 星期一

債券101

香港人的投資主是股票或房地產,對債券大都沒什麼概念,除了「入場門檻很高」以外就沒什麼特別印象了。

政府推出的通脹掛鈎債券本來是一個讓市民理解債券概念的好機會,但可能是香港人賭性太強,通脹掛鈎債券沒什麼波幅而利率又比「國民銀行」匯豐還要低,該債券不太受市民重視,近年甚至連新聞都沒怎麼報道了。所以呢,這次就寫一下基本的債券概念,希望能替有興趣的朋友們做點介紹吧。

(網絡圖片: 實體債券)

2020年2月6日 星期四

肺炎恐慌

很明顯,目前香港市面出現恐慌狀態。沒口罩上街好像會死,大多數人的話題都是如何買口罩。消毒用品也被市民掃光,大家家裡都是公共空間要用來接待大量客人,所以連一粒細菌也容不下。

這種恐慌當然不理性。

沒錯,戴口罩能減低飛沫傳染的機會;家裡長期消毒也能減少生病的可能。這是絕對的、無可爭辯的道理。問題是減低風險的程度如何? 值得你花這種心神嗎?

直至現在,新型冠狀病毒被認為是經飛沫和近距解接觸傳播。口罩的主要作用有兩個:1) 阻止患者的飛沫直接飛進你體內;2) 令你沒這麼容易用雙手碰到自己的眼耳口鼻。

經過幾星期,相信大家對口罩的規格都了如指掌了。那麼我問一下你,在公眾地方,兩米內有人突然咳嗽或是打噴嚏的情形有多常見? 對方正面向着你的臉直噴的機會又有多少? 剛巧這個人又是病毒感染者的機率又如何?

我相信這機率非常接近零,這裡就粗略估計一下吧。湖北省有五千多萬人,官方確駗數目是一萬七千,我就當香港和湖北一樣染病人口是0.034%好了。假設你遇到十個人才有一個人在你附近咳嗽/打噴嚏,也假設你一碰到患者在身邊打噴嚏立即就會被感染好了。所以,每遇到一個人你被感染的機率就是0.0034%,這的確挺危險的。順帶一提,發生交通意外而死亡的機率大概是這個的五倍。

以如此誇張的手法(假設香港染病人口比率是湖北省官方數字的十倍、假設你方圓兩米內每遇到十個人就有一個人在你身邊咳嗽/打噴嚏、也假設你立即就會被感染),你每碰到一個人就有百萬份之卅四的被感染機率。碰到十個就是萬份之三點四、碰到一百個就是萬份之三十四(大概啦,反正假設就不嚴格所以我懶得認真算)。

只要傳播途徑還是飛沫傳播,而你每天近距離接觸的人數不會太多的話,你被感染的機率可說是無限接近零。戴口罩當然有點用,但也就是把本來很小的數字再減一點,對不用經常接觸他人的人來說這點連誤差都算不上。與其一早起床與幾百幾千個陌生人一起排幾小時隊買口罩,不如不戴或是戴沒那麼有效、但也還可以的布口罩就算了。

間接傳染才是最致命的,有說病毒能在光滑表面上存活好幾天。如果有患者在電梯向按鈕打個噴嚏,你的手沾上了病毒,然後用手擦眼耳口鼻那就很可能被感染。一般情況下,這種感染才是社區爆發的源頭。

也不必煩惱買不到消毒用品,我們現在是做外科手術要一個無菌室嗎? 你只要保持自己雙手清潔就好,簡單的流動水和洗手液就能搞定,不必非酒精不可。

P.S. 還有一說是廁所通風口,我相信現在大部份人都會先蓋上蓋子才沖廁,也會倒水送U型氣隔位吧?

P.S. 2 (6/2/20) 是日連廁紙及女性衛生用品也被掃光,我已經不知道是我奇怪還是大眾市民奇怪了...

2020年1月31日 星期五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在是次武漢肺炎下,因「佔中」、「反送中」等抗爭活動而大受影響的小藥房可算是其中一個主角。市民先把市面能買的口罩都買光,繼而是消毒抹手液、漂白水、甚至其他家居消毒用品。

於是呢,出現了幾個我們不想看見的情況。一是售賣疑似二手口罩,二是坐地起價。把人家拋棄的口罩「回收再用」當然是缺德兼犯法;而坐地起價這點就有點複雜了。

(網上照片,有藥房以正常三倍的標價發售消毒用品)

2020年1月6日 星期一

2019 年投資年結

又到年末,是時候反思一下這年做過什麼,再把責任扔給明年的自己了。

IB 戶口錄得 29%回報,跑贏標普一點點,但也跑輸整個美國大市。看risk report 的表現也不比VTI/VFV 好,只可以說是美股表現太瘋狂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