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29日 星期一

從眾

看巴黎的新文(連結),從打疫苖的決定引伸到投資選擇的難點,指出我們往往會基於市場氣氛和直接接觸的的資訊,而不是理性去做決定。

已經有不少人研究這這種取向,稱為行為經濟學。簡單來說,就是修正經濟學中「理性人」的假設,知道我們經常會犯錯而且不理性,並研究在非最優解下人的經濟行為。

例如我們要選擇一部電器,在現代應該是先查找性能技術,在網上統計評論並選擇最適合自己預算的品牌。但事實上無論你花再多時間做調查,只要身邊有朋友一句「這不好用」,大部份人都難以堅持己見而選擇跟從朋友的決定。這是人性,也是投資的難點。

經驗和知識能代替我們克服這種從眾的心理。以自己相當豐富的輸錢經驗為例,只抄功課,看一下圖表就入場的話是輸多贏少。就算偶然運氣好能賺也不會大賺,一次回調就會把我沖出場。加入投資群組最大的得着不是誰買了什麼,而是知道別人對股票背後那公司認識有多深和典形散戶的行為心理。我本質上是把自己當作研究者,看看群組內的朋友也審視一下自己,希望能藉此改進自己的回報。

從眾得到的是虛假的安全感,你可以告訴自己不是只有自己虧錢。但請留意一下,別人的賺蝕與你無關,最後要為投資埋單的還是自己。

2021年3月22日 星期一

Tesla 和 Apple

在隔壁雲地的討論看到一個很常見的有關Tesla 股價的評語,所以也拿來討論一下 (連結)。

討論內容是把Tesla 當作汽車界的Apple,然後說目前 P/E 太高,未來預期的發展都已price-in 進股價了,將來能否維持這種高 P/E 實在值得關注等等。

首先談談「Price-in 」,我相當討厭這論調,因為這往往只是馬後炮沒什麼意義。例如某股票出業績,業績好得超乎所有人的想像,股價卻下跌時就會有人說業績早已price-in。這種說法在邏輯上站不住腳:比所有人想像更好的業績也是早已預期的話,即是無論如何股價也會在業績後下跌。那麼,所有人都會提前沽出股票,自然不用等到業績才下跌了吧? 如果該人能事先說市場早把最好的情況也price-in 進股價,所以全力造空的話我倒會敬佩他的膽色,但事後孔明只是令自己看起來好像更英明,而實際上對投資不會有任何貢獻 (去年 TSLA 拿出比所有期望值都高最少20% 的成績後股價仍然是下跌)。

說遠了拉回來。會相信TSLA 當然是因為我在它身上賺了不少錢。我算是花了不少時間去看這家公司,如果把TSLA 比喻為汽車界的AAPL,那我們要看的是AAPL 自2011 年至今的股價走勢。AAPL 在2011 年發售iphone 4,當時市面同時有功能手機如Nokia、智能手機如sony 和samsung,王者仍然是黑苺手機。APPLE 是智能手機的始創者,一開始就佔有100% 的市場。隨着各公司的發展,APPL 在智能手機的份額越來越細,這不就和現在的電動車市場一模一樣嗎?

雖然份額越來越細,但整個市場越來越大,所以AAPL 的營收也越來越高。此外,AAPL 也不是只專注在iphone,它也在其他市場發展務求令收入更多元化,而這就是今天TSLA 面對的情況。TSLA 在電動車市場的佔比的確是降低了,但這是因為整個電動車市場越來越大,它的出貨量仍然是每季都創新高而且預計每年會有50% 增長。在電動車以外,TSLA 也有其他業務板塊:它已經是全美第一的家居太陽能板供應商,也接到世界各地儲電站的訂單,Elon Musk 甚至因為德州基建太爛,想在德洲重建電網。

說 EV 市場去到成熟期還言之尚早,這市場也大得不是一家公司能獨佔的。

GM/VW 說要在某年某月超過TSLA 成為EV 一哥這些聽聽就好。Sony、samsung、甚至華為也曾說過類似的話,但要挑戰 AAPL 霸主地位還有不少的路要走呢。

2021年3月21日 星期日

有關疫苗

最近,香港出現了有疫苗沒人打的情況。

我同意政府大部份的主張,也認為以群體而非個體的角度是應該接種疫苗,就算只有50% 的效用也比沒有好。我主要的不滿在於政府一開始就找些「專家」去評估科興疫苗的風險,在未有足夠數據時就說「相信」疫苗安全有效並鼓勵長者接種。如果相信就有用,要科學來做什麼?

絕大部份民眾既不懂科學也對概率毫無概念,打完疫苗,有人死,自然就會將兩件事加上因果關係。我們要考慮的是背景發病率,也就是沒打疫苗的普通人的死亡率。把這兩者比較一下就知道沒有證據指疫苗帶來嚴重副作用。

目前香港有科興和 BioNTech 可以選擇已經算相當幸運。作為社會責任我認為應該打,自己也剛打了BioNTech。科興的疫苗是一種妥協,較低的副作用較低的效果而更簡易的運輸方法,它當然有自己適用的範圍,但如果劑量充足的話我還是建議打BioNTech 比較好。

我一向痛恨反疫苗或自然療法。每一次見到小兒麻痺患者的照片,我都會想起這是可以避免的病症,但偏偏因為某些人的愚昧而把這些痛苦帶回世上。

現代醫學是醫100個人,死3個然後民眾說醫學有限制;自然療法則是100個病人,死剩3個,然後那3 個走出來做見證說現代醫學有多沒用。

我身邊大概都算是高學歷而且受過科學訓練,連這種背景也有不少人相信有關疫苗的陰謀論。我都開始懷疑要求思考背後要有邏輯是否太過份了...


P.S. 我不是說疫苗沒風險。人生在世總要面對風險,至少,炒股票Total loss 的風險比得到嚴重副作用更高就是。

你同樣有不接種的風險,只是因為你「覺得」自己小心點就可防可控,所以心理上把不接種的風險降低,而把你不能控制的疫苗風險拉高。這就像我們會擔心坐飛機發生空難,卻沒怎樣擔心行街會有車失控衝上行人路撞死自己這樣。

研究早已表明,人對風險的判斷直接和我們接觸到的新聞有關。演化加強了我們對看得到的風險的危機意識;看不到的風險則被掃到角落去,免得妨礙我們的日常生活。

2021年3月10日 星期三

計劃跟不上轉變

週六日反思一下自己近來過於進取,而且近乎無腦亂衝的投資方法,甚至因為YTD 終於變成負數而起了題為「砍掉重練」的草稿。然後,就像毫無理由的暴跌,美股也無厘頭地暴升,該篇草稿暫時是用不上了(債息什麼的只是借口,要令人信服的話應該解釋債息為何急升急跌,而不只是說「投資者風險胃納轉變」之類的套套邏輯)。

我在上週五幾乎賣清港股,然後用這些資金買了點AAPL/EH/SENS/TSLA,也買入一點遊輪股CCL (計劃中是真長線,每週最多買100 股)。其實就只是把資金調回美股,仍然是近乎滿倉操作只是沒上槓桿而已。

急升一天後有不少朋友會抱怨說自己賣早了,或是倉位太低買不夠貨。大家都沒有水晶球,去到最後還是風險管理的問題:自己倉位太低,但記得上週因為低倉位而避過的跌幅嗎? 歷史唯一的用途是讓我們汲取教訓,該思考的是現在要怎樣做,而不是後悔自己沒做什麼。

我仍然認為現在沒有進入熊市的理由,實體經濟已經在谷底,隨着疫情放緩只會越來越好。科技股則是大趨勢,就像今天大家可以不帶錢包,但不能不帶手提電話一樣,這種習慣是不可逆的。當然,我說的是真正能被人使用的科技,太科幻那些就要等等,暫時還未有空去管他們。

雖然仍然沒什麼參考性,就說說我目前的持股吧(由重倉至輕倉)

TSLA (50%)

AAPL (14%)

AA (11%)

SENS/NIO/AAL/交銀/雅居樂....... CCL

因為週二晚的急升,TSLA 目前的佔比有點太高。該公司長期被認為價格過高也被沽空好幾年,如果聽投行昨天說目標價750 今天又說只值230 的話就輸了。位於風眼的ARK 是重倉TSLA,但對TSLA 來說,ARK 只位於股東排名第20位,只佔少少的0.43% ,就算ARK 被狙擊,對TSLA 的影響也不算太深吧? 

AAPL 一如既往所以沒什麼好說。AA 則是二月尾選一隻資源股時看上的。SENS 如前述是寄望它繼續發展糖尿病人的市場;NIO 是週一EV 股跌得很慘時買入的,AAL 和CCL 一樣是輕倉等復甦;交銀/雅居樂純粹是看息率,望一下圖看似下跌風險有限所以就買入收息而已。

我還在考慮倉位配置,雖然科技股回升了,但誰也不知道是又一次的版塊輪動或只是死貓彈。既然自己沒有短炒的身手就不要碰這種玩法,買些自己熟識有信心的股票就算了。

2021年3月5日 星期五

交學費

前文說自己大推赤子城(9911),股價升一日後就開始打臉。

自己一開始大約是$8 買入,升至$11 後回落至$10 左右賣出賺了第一筆。隔日$9 左右再買進,之後加了兩注,最終平均成本落在$7.2 左右。

在營收大幅上升的報告後,該公司竟然再出了一份盈利預告。大意就是收入大升,但支出同樣因為員工激勵計劃及研發開支等上升,一來一回後盈利反而倒退了50%。

技術上兩者都是事實,但這操作手法令人有種被坑殺的感覺。尤其公司曾加強力度去宣傳營運收入大幅上升,甚至和同業比較指出自己股價太低,卻絕口不提支出同時大幅上升。

剛看盈利預告時我甚至和網友說港交所一向會用警告這字眼(無論正面或負面,只要盈利大幅變動就會出這種預告),也認為研發支出算是投資,而股權激勵計劃只是一次性支出,對公司來說不是實數。詳情當然要等年報才看到,但股價在這預告後急跌,自己也接受不了要分段賣出了。

只能承認自己見識少,沒看過這種把糞便混在砂糖中的報告所以沒有第一時間逃走。再加上股市開始調整,第一輪要跌回地板的就是這種太高市夢率的公司。結果自己後知後覺,差不多在股價腰斬時才逃走。

這次同時犯了幾個錯誤:1) 看到公司報告特意提同業股價時沒有懷疑 2) 太有信心,股價不似預期時選擇加倉而不是止蝕 3) 走得太慢。現在這個價位有點尷尬,要走已經太遲,但繼續下去又未看到底(我是走了大部份,留下的設下止蝕盤再跌就賣)。

這次的學費算是真的學到一點東西。總結來說是賺頭蝕尾,加起來要虧錢但不算重傷就是了。

2021年3月2日 星期二

散戶心態

經歷過恐慌的兩週,通脹再臨債息上揚外星人襲地球世界末日等等後,港股美股在28/2 好像按了reset 般把過去的負面消息掃到桌底,然後又回到恒指四萬gogogo 的狀態了。

可以借新聞炒,但切忌太相信那些報道。單看「沈大師」縱橫股場數十年還能主持股評節目,大概就能知道大眾都有失憶的本性。只有最剌激眼球的評論能讓觀眾注意到,但評論人自己卻沒下場買賣,而且明天就能把今天評為影響未來數年的事件掃到一邊去。猜中當然是自己英明,否則一句「市場早已price-in」就能解釋一切,根本沒有可驗證性。

股票投資總有賺蝕,強如巴郡在去年三月也有20% 的跌幅。世上不會有一買就升,中間都沒什麼像樣的下跌就一飛沖天的股票。相信我,股票下跌時所有壞消息都會走出來告訴你這股票不行,如果再加上討論區「最後逃生門」、「走呀!」等呼叫,讓你有一種不走就沒機會的氛圍時就相當危險。趨勢投資是在走勢開始時跟入,而散戶的追漲殺跌則是漲到一定程度才後知後覺跟入,開始跌時不走,在跌勢最兇時就止蝕在最底點。一次兩次還可以說是自己不幸,但太常這樣的話就該檢討一下自己的打法吧?

每次買賣時請想一下為什麼做這個動作。我不反對看圖甚至看盤路去買賣,但請堅持自己的看法。就算看錯了,至少還能從錯誤中汲取教訓。

買股票就像放狗,大方向你應該要知道,只有短期波動是難以預料的。我們一是賺趨勢,一是賺波動。相對之下,賺波動的短炒更難操作呢...

[後記]早上剛發完這篇,恒指就借波叔說不排除進一步上調印花稅而由升300 點變成跌300 點。

以財政司的身份,被這樣問當然只能答這種保留答案。然後就有人帶風向把這解讀為會進一步加稅從而造低股市。

參考一下成交量,內地股市偏弱才是主因。剛巧波叔接受訪問,所以才再用這借口去推倒港股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