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24日 星期三

看youtube 談手作

最近頗常看台灣的youtuber,其中比較特別的要算是大雅工作室的幾位。

這個「工作室」是幾個人在台中租了一個工廠,然後發揮自己的創意去經營各自的頻道。當中我先是看黃小潔,然後是胡子,最近則常看賤葆。因為阿晉主打烹飪,所以我就沒怎麼看了。

賤葆的頻道當然是先看妹子(畢竟他最近自稱「後宮型youtuber」嘛),但慢慢也發現這人很用心地做各種企劃,劇本也相當有趣。最近看回早期的影片,模仿鐵鎚爬山堪稱「無聊事認真作」的典範。


胡子和小潔都是走手作(maker)路線,胡子比較傾向流言破解或是惡搞系列,而小潔則主打技術和設計路線。最近小潔也搞了自己的工場承接訂製道具,算是在youtuber 以外的生意吧?

2021年11月22日 星期一

投資比賽

Aastock 為了推廣自己的美股報價,所以搞了個美股投資比賽。

這些投資比賽不能反映實力,因為遊戲規則就是把風險提高賭贏就可以,反正賭輸也沒什麼損失,當然要孤注一擲。自己有點笨是沒有NVDA 出業績前全倉押下去,所以目前只在幾百位中浮沉而已 (如果有拿like aastock FB 之類的50000 Bonus 應該可以跑到前50,但去不到前幾位也沒意思所以就不拿了)。

我自己的表現算是輕微跑贏大市(+5.6%),但重點是應邀參加遊戲的「星級參賽者」。雖然當中不乏經常在youtube 看到的「老師」,但平均來說表現都乏善足陳,倉位能維持正數已經算難得,表現最差的Kelvin No 目前-6.6%, 表現最好的CCHEI 也只是+1.5%。

2021年11月8日 星期一

Elon Musk 賣股

對大多數Tesla 投資者來說,周末最大的消息是Elon Musk 在Twitter 上發起投票,問網友會否支持自己賣出10% 持股的決定。


寫這篇文要冒着不用12 小時就被打臉的風險,但反正我又沒收錢所以也沒所謂啦。

10/11 後記:消息出來後的週一跌了4-5%,我心想這大概連調整也算不上。週二盤前微升然後開市就急跌,收報1023 急跌約12%。我在接近最低位減持了70%,也錄得近月倉位最大的單日跌幅。因為還有點SP/LC,所以 TSLA 跌12%,自己的倉位就跌了接近15%,目前只餘下基本注碼和SP/LC 各一張。

我是不明白為什麼第二天才開始跌,反正就是把十月下旬在TSLA 上賺的錢還回去而己。

2021年11月6日 星期六

有關短炒的錯誤示範

短炒投機某程度上算是很單純的動作,第一步是猜某一隻股票的股價會有異動,第二步是下注,最後是決定離場時刻。買入後股價往上升就賺錢,往下跌就虧錢;重覆這種猜謎遊戲,如果你賺的時候賺多一點,虧的時候虧少一點的話就能獲利。

十一月第一週,雖然最重倉的TSLA 股價還是上升。但因為短炒這部份做了幾個錯誤動作就由+6% 輸到變-4%。輸的理由很簡單:太執着於曾賺錢的股票,以前高位為目標所以一次又一次地買入止蝕。

這星期輸的主要是三隻股票:BKKT、CAR 和MYNZ。

BKKT 是典型的波動市中不斷被打臉,每次看見帶量急升後買入,之後便是同樣幅度的急跌(也就是所謂的bull trap 吧?)。每天高低點幾乎差20%,這種股票只適合有信念肯在低點去撈的人。

選錯股沒什麼大不了,反正只是其中一個交易輸掉也沒所謂。問題在於我因為曾在這股票上賺了點錢,所以繼續在它看似轉勢時買入。結果因為重覆買入/止蝕這種作所以把虧損擴大。

第二是CAR,2/11 近開市時我已經看到它走勢相當強勁,我有空再望時已經由開盤的200 左右不斷升停升到近350。然後我先是354 買入,剛設好10% 的離場位馬上就一下升停把部位賣出了。升停後我開始後悔設下止賺,重新交易後我又在450左右追入,追入後馬上再升停,然後我就把賣出價格設在下一次升停前一點點,覺得20% 的利潤算是很不錯了。

結果嘛,重新交易後馬上就跌停。然後又交易了幾十秒再跌停,再交易後我就賣掉了。

2021年10月31日 星期日

十月結

捱打了大半年,就給點機會我曬一下回報吧。

因為TSLA 大升和短炒幾隻meme 股也獲得不錯的回報,月回報創了自己的記錄。 MTD 62%,YTD 40%。

目前的年回報比二月中高位還是低一點,但一度轉至負方再能爬回來我已經相當滿足,再有什麼抱怨就太不知足了。始終把最高位當作應得的也太囂張,無論最高或是最低也只能算是偏差值而已。

順道說一說自己持倉吧 (LV:1.3)。

賭局 - BKKT

由於自己是唸理科的,我很早就接觸期待值和機率等問題。自己大部份投資決定都是純粹的考慮勝率和賠率,再分配注碼去避免連輸幾次就輸死的情況。

本月最大的賭局是買了BKKT,我在星期一這股票剛開始爆發時買入,然後不斷向上加注。隔天起床發現盤後繼續帶量大升八成所以也在最高位53 加了注。星期二(28/10)早上我的月回報率去到90%,當時BKKT 是我第二大持倉,佔倉位大概23%,另加一點long call。

自己當時的回報已經相當高,但也看好這股可以靠着和正規交易系統的合作搞加密貨幣交易而稱霸一方,再加上走勢看起來就是超強勢股,散戶不太可能在盤後用這個成交量把股價拉升七八成。所以當日我沒有什麼戒心,只覺得這股的值搏率頗高。

結果週二開市BKKT 就跌停,先把盤前升幅都蒸發掉,然後就直線下跌近兩成收市,我也在本年最大單日獲利後的24 小時內錄得本年最大的單日虧損。後來我賣出部份正股換成LC,最後在週五股價大升時把所有正股和option 清掉,總結來說我一開始看好的判斷沒錯,但因為操作上的問題所以在這支股票上要虧錢。幸運的是埋單計數的話只小虧了賬戶的2-3%,雖然有點痛但遠遠不算致命。






對於週二那一丁點成交量就把股價推倒,我到現在還是很不服氣,但股票市場從來都不講道理,為了避免最壞的結果我只能認輸去減倉。

就算輸也只是把賺回來的錢還給市場,但如果再來一次幾倍升幅的話就能大幅提升自己的回報。這種思想就是我投資的基本理念:輸十次贏一次也沒所謂,輸的那十次不會令你被抬出場,一次贏到能夠翻身就可以。

要說我因此不碰meme 股的話未必太低估我的賭性,始終在此之前幾天我就靠DWAC/PHUN 賺了不少,這次輸的只算是零頭而已。

對這公司我還是抱正面想法,始終誠哥無寶不落,而Master card 要跟上加密交易趨勢和BKKT 合作也是一個重大的商機。這次清倉純粹是因為我本來是抱着短炒的想法買入,要長線的話要再花點時間去研究這家公司所以就先把部位平掉而已。

2021年10月26日 星期二

瘋狂的十月底

過去這幾天美股市場算是相當瘋狂,所以也為自己留一點記錄吧。

雖然週三晚上已經有點消息,但正式來說是週四(21/10)盤前時段。前任美國總統Donald Trump 創立以「報導真相」為號召的 Trump media,發表了將與SPAC DWAC 合併的消息。當晚DWAC 不斷熔斷,最後以六倍的升幅收市。同時間FB、Twitter 等又因Apple 的新政策而股價急跌,相對起來DWAC 更顯出強勢。

當時就出現以DWAC 為首的「特朗普概念股」,DWAC 是有公告說合併的,而其他開始有點拉關係的意味。曾為特朗普搞競選的大數據公司PHUN,然後還有CEO 突然在社交媒體上貼上與特朗普合照的CRTD都在名單中。

週五晚瘋狂的情緒繼續,PHUN 盤中一度大漲1100%,DWAC 也大升一倍,連帶魚目混珠的CRTD 也升了近一成。

這些跟紅頂白的遊戲我當然會參與。週六拿出來貼圖的回報率末段急升就是這兩天造成的。

2021年10月23日 星期六

投資就是鬥長命

稍為學習過一點股票常識的,都應該同意長線投資是一門相當穩健的賺錢方法。但我們又有一個說法是股市上七輸二平一勝,絕大部份買股票的人最終還是要輸錢的。

像巴菲特說的,在股市中要賺錢不需要IQ180,重要的是概念和你的心理因素。以我自己為例,我近幾年的回報算是相當不錯。在朋友心目中我的回報應該類似下邊這張圖:

2021年10月22日 星期五

清倉等股災?

大家都知道下雨天特別難找到的士,直覺告訴我們這是因為下雨天要乘車的人(例如自己)多了,所以空車就減少了。但學者不愧是世上最無聊的人種,有心理學家就做過相關的研究,指出除了因為要車的人多了,也因為在街上行走的計程車減少了所以在下雨天更難找到的士。為什麼的士數目減少了? 因為司機當天賺夠了,所以提早下班。

乍聽起來這理由很奇怪,但再想一想我們也會有同樣的思路。這是因為我們都有一個心理賬戶,內心設定了每日目標,因為下雨天更多客所以更快「賺夠」而提早休息。

我們知道這是不理性,但這就是人性。的士司機因為職業需求所以要每天結數;地產經紀如果一個月內做成兩張單可能也會放個長假去旅行獎賞一下自己;而作為投資者,我們看見自己在特定時段內有超級回報就會想清倉等股災。始終我們覺得這段時間已經賺得夠多,而貪婪總是不好的。

如果你是因為看到經濟過熱、公司優勢已經轉變、替代科技的成熟或是其他因素而清倉倒還好說,純粹因為自己賺得太多而改變投資策略則有點不理智。你的賺蝕和經濟環境沒什麼關係,這純粹是基於心理而做出的決定而已。

我們常會用年初至今回報(YTD)來告訴自己今年的表現如何,但細看的話會發現看單一數字相當不合理。把起始日推前拉後幾個星期這回報率就會有巨大變化,特地用日曆年去計算回報,然後得到的數字其實沒太大意義。

你可以根據自己的判斷去加倉減倉,但完全離開市場等股災這方法則沒什麼意義。在牛牛討論區我們看得太多希望股價回調讓他們上車的貼文,絕大部份有這種想法的人在股災中也不敢進場。而綜觀美股表現,任何股災在更遠的時間尺度中也只是一個小回調而己。

2021年10月19日 星期二

提早退休的準備

去年三月股災後,blog 界已極少談及財自這個話題。剛巧看到 Blogger Duncan 決定提早退休贖回人生,所以也談談自己的看法吧。

財務數字大家都懂得算,把投資收入減去日常開支,然後設定一個自己覺得安全的倍數(例如投資收入是日常開支的六七倍、或是工資的兩三倍等),達標就算是財自。要討論的大概只有投資收入能否持續。如果經過股災週期的驗證,這種投資收入大概比你的公司更能存續,所以也沒什麼好說的了。

因為疫情的關係,自己去年大部份時間都是在家工作,幾個月前又因為項目資金調動無業了兩三個月,我就這樣算是又過了一年多躺平的半退休生活,加上早前讀了老黑的《老黑的FIRE生活實踐》,思考過一輪提早退休的意義所以想談一談這個概念。

2021年10月17日 星期日

投資 Blog 的意義

投資blog基本上分成三個類型,一是談大道理,二是記錄自己交易記錄,第三種是個股分析和個人體會。我自己比較喜歡第二/三種,談大道理的blog 則相對少來往。

不是說道理不重要,而是談道理的話就缺少了blog 的人味。試想像彼得林區、巴菲特、蒙格和你一樣談同一個道理,不用猜也知道我比較想聽誰說吧? 這個沒辦法,人家有實績在身總比無名的我們有說服力。大道理只有超新手愛看,但很快就沒有什麼新意了。道理大家都懂,怎樣實行卻只能體會不能言傳。

有一種blog 是純記錄自己的交易,行之有年而又有報告自己的回報的話其實也對讀者有點益處。仔細把交易記錄和當時的股價對照,你就好像用快鏡去重溫作者致富的經驗,也可以代入想像一下自己如果遇到相同情況會怎樣。這種back test 在投資上算是相當有用,能告訴自己那個早已財自沒更新的blog 主也是像你我一般的普通人。當然,看這種blog 要保持戒心,因為本質上這就是倖存者偏差,輸光的人不會在後期更新blog,所以你只會看到突然停止更新而已。

最有用是第三種,能提出自己見解的blog。這種blog 可遇不可求,我看到的話會從頭看完每一篇文章,希望能知道blog 主的思路和背後的邏輯。因為時間差,功課你一定抄不了,但能學會對方的思路比抄功課重要得多。

有人很反對在blog 上貼上自己的回報率,我則覺得這是一個簡單明瞭讓讀者評價 blogger 的分析是否可靠的一個準則。像某大C 每天喊崩盤,你能相信他的股評嗎? 當然,有人貼回報純綷是為了炫耀那超好的表現,那就讓他炫耀,反正留言談兩句你大概就知道對方的性格。而且如果長期能這樣炫耀的話,代表總有點東西能該你學習吧? (事後孔明不算。升完說自己早已埋伏,跌時又說早就清倉那些沒什麼好看的。誰不會修圖?)

自己近來也很少談大道理,反正早就有很多大師談過,如果讀者連最起碼的幾本基本書也不看的話,大家也不必浪費時間去談吧? 

Blog 的靈魂是blogger 的思想,我相當討厭開宗明義就想賺廣告費,全都是google ad 然後以標題吸引讀者的blog。當然,SEO 是一門生意,我也很羨慕貼貼交易記錄每週寫幾篇就能收錢的patron,但這就違反了自己的初心。而且,事情一涉及錢就會變得不單純,我希望以平等的身份和他人交流,而不是像粉絲朝拜偶像般聽別人說話。

P.S. 最近加入了一個以FA 和行業分析為主的投資TG gp。雖然這不是我近年的投資風格,但看看別人的思路也意外地有趣。

2021年10月16日 星期六

智能汽車

對不少人來說,Tesla 是一家電動車(EV)生產公司。所以常有「Tesla 的市值等於汽車行業首N 位的總和,這合理嗎?」的質疑。

EV 和傳統汽車的差距主要體現在智能系統這一方面,這差距比以電動馬達或是內燃機來推動汽車更重要。當中領先的當然就是Tesla,最近看到一段Tesla 的影片更加深了我對此的認知。

2021年10月11日 星期一

風險控制

很久沒怎麼發文了,先說一句我還未輸死。

雖然還是幾乎每天有點買賣,也還在幾個投資群組參與討論,但最近也有點反思自己的風險控制是否不太合格,然後又一次想想那種投資方法更適合自己。沒錯,就算買賣了近十年,我還是難以說自己走什麼投資路線。

先上圖,這是本年第二季後的投資回報(目前-2%)。我自己會笑說這是整固、pull back 然後就應該是拉上,可惜這種profile 沒什麼TA 可言。


2021年9月17日 星期五

有關理文化工(746)

看隔壁taichen 談買入理文化工(746)的其中幾個論點(連結),實在令我看得好生慚愧。

自己很早以前就買過理文造紙和化工,因工作關係也聽過造紙那邊介紹自己的簡報。事隔多年,這次買入理文化工的理由卻是相當單純:1) 資源股正在升值;2) 一直在watchlist 的理文化工突然大漲。

先是7/9 急升那天,以$6.9 買入第一注(當日收市價大概是$7.5, +2x%),隔天再入一注。然後就開始找除了動力外的理由,找到的大概是產品供不應求,而理文比最近急升的東岳的估值差得太多等等。

會覺得慚愧,其實是因為高分子科學是我的專業,但我沒卻有利用自己的優勢去分析這次投資/投機。雖然我沒碰過R-142b/PVDF,但這不算非常複雜 (比藥物的分子結構簡單多了),看一看相關的wiki 我大概就知道這是什麼東西。在自己建倉過程中我卻沒怎樣花時間去深入研究產品,沒想到自己以為沒用的知識會在這種地方派上用途。

理文近幾天的股價算是頗波動,自己能不清倉,主要是因為成本低及早前東岳賣早了的後悔感覺而已。

最近有政府官員指電動車行業雜亂及原材料價格漲得太嚴重。前者大概會帶來中資電動車公司的整合,我手上只有TSLA,也不太想押注看看以後誰會當中資EV 龍頭。後者的話,那堆工業金屬的升價是國際趨勢,政府能做的大概是從企業營利着手,賺得太多,影響最終產品售價的中間產業應該會被開刀。EV 成本中佔相當比重的電池股已首先下跌,然後電池中的金屬股也跟隨下跌。至於佔成本比重相對沒這麼高的PVDF 應該不算重點對象。看股價大概也看出市場中人大概也抱有類似的想法,746 昨天只是閃崩了一下(約10%),收市時差不多已經收服失地。

我自己在短炒那部份算是已經實現了一筆獲利,所以現在的心態是搏一搏,看看746 能否複製189 的走勢。畢竟當時買東岳我以為40% 獲利已經很夠,想不到之後還能再升一倍...

P.S. 開始寫文時理文化工還算微升,寫完文後就大跌8%。我大概會在自己平均價左右設定個止蝕,真的跌穿就賣走不管了...

P.S. 2 (27/9/21) 週五先升後急跌20%,週一(@10:15)再跌13%。結果自己跌穿9.5 止蝕,總計由週五早上獲利20% 以上變成倒輸15%。

2021年8月21日 星期六

Tesla AI day

相信就算沒看AI day 的視頻,大家起碼也看過AI day 的相關報道吧?

簡單而言,這個發佈會就是告訴大家Tesla 的技術有多強,並邀請當今最熱門的AI人才到Tesla 工作。


大學畢業那段時間 Neural Network 算是相當熱門的題目,自己唸研究生時也學過一點。Tesla 自動駕駛用的理論並不是什麼驚天大發現,只是很典型的機械學習系統,但他們就是能把理論用來解決現實問題。他們不是科學家,而是工程師。

簡單來說,發佈會中解釋了FSD 分析視覺資料的基本原則、Tesla 獨有的資料優勢(多國不同的資料、用電腦模擬去訓練AI),還有FSD 的難點(預測路線、預測其他道路使用者)及Tesla 研發的晶片和超級電腦等。以上種種都說明了Tesla 不只是一間車企,車只是有四個輪的機械人而已。

最後Elon 指Tesla 打算明年發佈機械人Optimus 的原型機。這個聽聽就好別抱太大期望,始終人型並不是理想的機械模式,有必要的話直接買Boston Dynamics 的產品,然後裝上Tesla 的AI 就好。



youtube: Boston Dynamics 近乎瘋狂的機械人,這種動作比大部份人都靈巧得多 (當然,這是在一切都安排好的環境才能做出這些動作,把場境一換,要實時計算則是另一個故事了。)

2021年8月5日 星期四

責任

投資最重要的是為自己的決定負責,當然你可以怨政策怨新聞怨其他不可知事件,但最終承受後果的還是自己。怪罪外部因素可以令自己一時心安,只是你並不會因此汲取任何教訓,下次還是重覆犯錯只是白交學費而已。

說的是近期看到幾篇新聞,指的多是參與投資群組,跟買然後虧大錢。

重倉騰訊$600蟹貨 準新郎控訴跟財演炒中資股輸身家 驚結唔成婚上網求救 

冇料群主扮高手 新手跟足輸100萬身家 炒幣萬人群組遭踢爆終極陰謀 

每逢股市回調都會有這類新聞,新手不知哪來的勇氣all-in 股市甚至風險更高的期貨/合約,然後不明不白地輸光再怪罪推介者。

2021年7月28日 星期三

服輸

月初才說以經濟分析,市場沒有大跌的條件。然後月底這星期就被打臉了。

恒指連續兩日大成交下跌過千點,美股的中概股也連續幾日崩盤式(每日-10% 以上應該可以用這個詞吧?)下跌。雖然純美股還算站在高位,但始終難以獨善其身,週二晚也開始由高位下跌了。

這次跌市主要的借口先是中國一系列的規管,我想不到竟然可以狠下手把整個補教業幾乎連根拔起,已上市公司不可能轉為非營利單位,所以一是希望那篇意見真的只是意見還會再修改,或是把學科補教變成興趣班(例如運動藝術)。以補教業為首,之後再出台一系列各方各面的規管意見,在政策風險下就連大行也只能減低部位以避險。

本來這只涉及中概股,但後來又傳出中美會談不歡而散,港股美股也隨即大跌。自己重倉的TSLA 就算交出好到難以批評的財報,盤後也只是升了可笑的1-2%,正式開市後甚至倒跌(前幾次還算是已炒高所以財報後倒跌,這次根本沒怎樣炒高..)。重點是我自己的YTD 剛剛跌入負方(-1%)作賽,所以先清倉冷靜一下,待穩定一點才走回市場算了。

當然,這不涉及投資建議。我也承認這是有點情緒化,但最重要的是自己睡得安落嘛~

P.S., 睡前打這篇,我說的是美股。港股我還有約兩三成倉位,但科技股幾乎都全清了留下的多是廢老收息股...然後嘛,港股小反彈,我都搞不清是死貓彈還是已經跌定所以也沒什麼大動作。

P.S. 2. 剛寫完不夠24小時就有新聞指中證監開會聲明無意打壓其他行業,然後中概股反彈。我這時間還真的準得令人驚訝 (苦笑)

彭博:中證監急召投行開會解釋監管政策有針對性 無意傷害其他行業

2021年7月25日 星期日

散戶心理

不論是朋友間的群組,網上論壇或是牛牛討論區都常看到我等散戶抱有的一點心態,就此記錄下來提醒一下自己吧。

1. 只記得罕見,但印象深刻的事件
或許是看得大時代太多,不少人都幻想股市就是自己的全部。市場跌1% 就崩盤熔斷,升1% 就all-in gogogo。雖然只是網上言論,談者亦未必認真,但大市熔斷在有史以來也只有四次,哪有這麼容易讓你遇上? 就像港樓的「沙士價」可一不可再,預期這種無差別的大特價只是浪費時間而已。

這是典型的人性。就像打疫苗後有幾個人死亡我們就對死亡案例印象深刻;卻不會留意每天有多少沒做特別事情的人因心血管疾病過世。

2021年7月10日 星期六

經濟展望

週四恒指大跌800點時,有朋友收到MPF 經紀的信息指港股已連跌多天,提醒朋友要考慮一下轉換組合。

朋友問我的意見,我的回覆是不用管這種跌幅。結果還算好運的是週五港股回升了一點,夜期也大升看來我不必被埋怨。

不建議朋友轉去保守基金,主要是因為這情況是典型散戶會犯的毛病。平日根本不關心經濟和市場,卻在偶然一天大跌時去注意市場並反射性地想避險。

雖說我一般持倉日子都不長,但基本的經濟分析還是要懂的。至少,你知道你投資的市場的經濟環境如何。我說的不是死死地盯着經濟數據,移動個千份之幾就像世界末日(早前炒債息急升就是這樣,前幾天債息急跌又沒人出來說這代表什麼了),而是從公司銷售盈利至個人經濟環境等各種反映當前經濟環境是否轉壞的片段。

就像我在六月結時說的,暫時看不到經濟大跌的條件。中國的監管風波雖然未完,但最終的結果只會是相關機構誠心改進然後合規然後就完事。始終,把自己的科網巨企趕盡殺絕並不符合國家利益。

最近我自己的買賣算是減少了很多,雖然晚上仍然開着IB 但很多時是看youtube 或是看歐國盃為主,偶然才轉回IB 頁面看看。最近買回來的多是基於經濟復甦而買入的,總要給點時間讓子彈飛吧?

現在幾乎滿倉,將來大概只會減倉或換倉,不會再加倉了。

目前持股:

港股(共佔倉位25%):洛陽玻璃(1108)、比亞迪(1211)、東岳(189)、維他奶(345)、阜博(3738)、港交所(388)、中銀(3988)、騰訊(700)、電盈(8)、中移動(941)

美股(共佔倉位75%):ARKK、CTXR, FUTU, NET, NIO, NVDA, SENS, TSLA, UPST


2021年7月3日 星期六

2021 年半年結算

又是時候做半年結,先上圖說說自己的表現吧。


雖然還算跑贏納指,但看drawdown, Sharpe ratio 及SD 就知道這只是因為冒了額外的風險去賭,簡單來說只是因為有用槓桿而剛巧賭贏而已。LV 1.5 去買QQQ 能冒更低的風險得到比我更好的回報,所以我對這表現是不太滿意的。

2021年6月15日 星期二

Biogen 新藥 Aduhelm簡介

上文提及Biogen (BIIB) 剛拿到FDA 准用的老人痴呆症新藥Aducanumab (Aduhelm),剛巧看到有人指FDA 亂來,裡面也有人憤而辭職。所以也就花點時間看一下吧。

雖然也有Dr 頭銜但我不是醫生,以下純粹是以門外漢的角度去看那個第三期研究的實驗結果而已。我受的訓練是怎樣短時間內把自己包裝成某領域的專家,只要不怕看原文報告,有基本的統計訓練大概誰都能讀懂那份報告。

首先說說老人痴呆(阿茲海默)症,此病的原因未明,目前有幾個假說,主要是多餘的蛋白質(beta amyloid/tau) 阻礙了腦神經細胞的連結,或是血管問題導致腦供血不足等。Biogen 新藥Aduhelm 則是針對蛋白質假說,希望從基礎解決這個病症。

Beta-amyloid 與Tau 蛋白在老人痴呆症中的角色(youtube 連結)

2021年6月12日 星期六

BIIB 期權記錄

週初賺了近年最成功的一次賭博,所以也就寫下來記念一下吧。

Biogen (BIIB)研究的抗老人痴呆藥於週一(7/6) 因等候FDA 宣佈結果而停牌。結果是FDA 有條件認可該藥物,復牌後股價一度急升60% 至$450。我在復牌後期權價格比較合理(剛復牌時350 call 那張的bet/ask 是50/100,根本不可能直出) ,而且由高位開始掉下來時獲利了結。總共賺了本金的五倍。復牌後股價在高位整固了幾分鐘,然後跌停,再之後就一直在400 左右波動了。


(上圖:4/6 買入價;下圖: 7/6 賣出價)

賺這筆錢和個人能力沒什麼關係,純粹是賭贏了而已。問題是下次面對同樣賭局時,我們應該怎樣下注去增加勝算或減低風險。

有突破性消息,預計股價會大幅波動而又想控制風險時就可以像這樣建立長倉。我背後的想法是all or nothing,FDA 認可的話股價保守估計會升三成,不認可的話則前幾週的升幅會化為烏有。認可的機會大概是40-50%,要賭的話起碼要有幾倍的賠率我才願意賭。

事後回想,我會這樣分開兩個行使價和日期去買是為了平衡風險。貼價(300)期權當然會升得多,但如果我猜錯的話也會輸得比較多;遠價(350)則是賺得沒那麼多但成本比較低,如果遇上意料外的大升,則可能入價會有和價內期權一樣的上升幅度。

以上是我猜會升三成左右的買法,但如果真的想賭大升五成以上的話,應該買入遠一點點的未入價期權而不買貼價期權。以上面的例子就是不買300 而全倉買入三張350,到期日就買事件發生這週就可以,反正拖長一週也不會把風險降低。這樣我就由賺205 變成賺237(賣出時價格波動太激烈,基本上都是價內值沒有時間值),而成本應該會減少一點點。 

當然還有一堆策略,例如再做SC 把成本拉低,或是把注金加大再做一點SP 等等。但我很不喜歡那堆期權策略,傾向很簡單地看升就做LC/SP,看跌就做SC/LP 。

以倍數計是早前AMC正股一天升一倍 LC 升十倍更誇張,但那種期權我只敢買幾千元。這次應該是我唯一一次會貼真實交易記錄,拿幾萬港元去買期權或許也會有人覺得這是病態賭徒吧?

2021年6月6日 星期日

六月第一週重點:AMC 與 SENS

五月尾六月初時看見WSB 股之一的AMC 股價起飛,我當然也乘勢抽一下油水。

五月尾在$28-33時買了一堆正股和Call option,然後在急升一倍的週三晚在$64左右賣出大部份。可惜週四以為是pull back 重新買入,結果硬接週四下半晚和週五約30% 的跌幅。

買這股票純屬賭博。我目前還有正股和LC,但這主要的考慮是把賺回來的推到場中。如果正股再跌兩成,Call option 變廢紙的話我大概就要開始虧錢。我自己的判斷是沒這麼快玩完,星期四五價跌量縮某程度上是好兆頭,之後還能有第二波爆升可以趁機爭取利潤。當然,因為我是先賺了一筆所以有空間去賭,現在才進場賭第一局的話好像有點太遲了。

3/6 收市後SENS 突然由萬年不動的$2 左右開始急升,約略看一下相關新聞,知道該公司在業界會議上發表了近一代180天的體內血糖探測計的實驗數據,並指數據表現理想可靠。看完新聞已經由$2 升到$2.3,於是我先在2.3 加一注,再在2.5 加第二注(我本來就有一點)。隔天(4/6)盤中最高升到3.1,我趁高位減了一注換到AMC。

買入AMC 和買入SENS 背後的邏輯完全不同。買入AMC 純粹是看WSB 這次以AMC 為主戰場,所以也參考一下一月時的圖表去買賣。全程我是盯着股價什麼時候大跌,也本着賭博的心情去買的。

SENS 是我買了很久的一支股票,這家公司做的是獨家的體內血糖計,只需要在駗所做一個小手術,就能把血糖計放進體內不必每天滴血去測試。該公司的趨化劑就是等FDA 批准這個能在體內180天的儀器,去年有消息指在等FDA批准時一度炒至$6。但因為COVID-19 的關係,FDA 的審批遲了,在一直沒有消息的情況下股價就長期低迷在$2 左右上落。

難得等到好消息,我自己的目標價是前高位的$5 - 6。當然,這也不是投資建議,如果你完全不知這家公司做什麼也不認為這是什麼大突破的話你不會有信心長期持有的。

[14/6 後記]
剛說完買SENS 和AMC 背後抱着不同的想法,想不到SENS 就變成WSB 股一週急升50%。

WSB 抱團是意外事件,以之前WSB 股的走法,50% 應該還未夠最少要挑戰前高位。就看看能走到什麼程度吧! (我當然不會SH)

2021年6月2日 星期三

股市如賭場

先不說長線投資,短炒的話我認為股市就是賭場。絕大部份人進場只是付錢買娛樂,唯有相對少數的人能獲利。

有說如果在牌局10分鐘後,你還不知道誰是傻子的話你就是那個傻子。我們都傾向高估自己的能力,把得勝的歸功於自己的英明決策,失敗則把責任推到大環境中認為自己只是不幸。這點在心理上或許能得到安慰,但這種自我安慰並不能為我們帶來金錢得益,所以還是老實地用數字說話。短期波動當然難免,但自己操盤的成績如果長期跑輸指數(相信我,最少有七成人如此),那不如老實地長買指數不要擇時操作,把時間留下來做其他比盯盤更有意義的事就算了。

普通人常覺得股票甚至衍生工具高風險,其實這只是事實的一半。高風險但低回報的才是真正的危險,如果回報能補償風險,則該投資物還是可以嘗試,只要好好控制注碼就是了。這是中學數學就教的期望值理論再加一點風險管理。

All-in 把生死決定於單一賭局還是相當愚蠢的。對於爆升股,我自己近來的做法是先買一點正股,輸掉就止蝕算了;賺的話覺得勢頭還在就把賣出正股並做LC。背後的邏輯是反正是賭該股爆升,不如把獲利拿去再賭大一點。輸的話沒什麼大不了,但只要買中就能大賺。當然,這賭法是輸多贏少,但輸十次贏一次就夠,而且拿來賭的最多也只限於投資額2-3%,downside 有限所以能搏。

說了這麼遠,當然是因為最近有點賭贏的樣子所以才拿出來說吧。我說的是年初的YOLO 股,AMC、GME 和BB 最近都相當大波動,我也在這些股票身上賺了一點然後換成LC。看盤後表現大概能賺回上月的損失,就看看散戶能SH 多久了...

以2/6/21 美股盤前未開市計,YTD 6%, MTD 5%。AMC/BB/GME Long Call 共佔倉位約2%。

後記:2/6 AMC 相當瘋狂地升了一倍,期權最高升了差不多十倍。我在中途出出入入賺了一點,結果一晚就靠運氣補回上月憑實力輸的數目。目前手上只餘下少數AMC 正股,升當然好,跌也不太肉痛...

2021年6月1日 星期二

植牙手術

早前去做了植牙的小手術,也在此分享一下吧。

牙醫本是在我家附近的屋村牙醫,後來大概賺夠了就由九龍二線屋村搬到銅鑼環,設備和價格當然也往上升級了。

整個流程先是在牙醫駗所中照電腦掃瞄(CT),牙醫在掃瞄圖上估算手術過程,我要做的只是躺平就是。實際上全程最痛就是打頭一兩支麻醉藥,到後來再打麻醉藥也不會有感覺了。

過程說起來簡單,牙醫會先把你的牙肉切開,用鑽在牙床骨上鑽出一個洞,並把作為未來假牙牙根的鈦合金植體放入剛才鑽出的洞,然後把翻開的牙肉縫合即可。

我的門牙已經脫了快十年,牙床骨明顯地凹陷。為使假牙根能更穩固,所以同場也做了植骨的手術,就是在牙床骨加點骨粉填好凹陷的位置,待半年至九個月後自己就會生出新的骨去代替填入的骨粉。重點是,原來那些骨粉是真人骨,外國會有捐贈者死後把骨捐出去,然後又有公司會把骨弄乾淨製成粉作醫學用途。牙醫當時的比喻是「這不是器官移植,過幾個月他就會不見而由你自己的組織取代,就像你吃肉後生出自己的肉般」。雖然,我覺得這比喻不太恰當就是了... 

由於牙醫很恐怖地說傷口爆線的話會有把植入物流出來,結果白做要再動一次手術的風險。我這幾天都特地把軟東西來吃,主食是粥,其次是通心粉等可以先用沒事一邊牙切斷,再輕輕咬兩下就能吞下去的東西。

兩隻牙連補骨的花費是五萬多,不算平但應該也不算太貴。手術後沒什麼痛楚(吃了兩天止痛藥就不再吃了),最麻煩就只是不太能吃東西而已。

下面貼一下台灣醫院的youtube 簡介,基本上我就是走這一套流程。



2021年5月16日 星期日

一朝回到解放前

上一篇才自誇說有自信能在市場上賺錢,不到兩週我就被市場沖走了。

這次是資產配資出了問題。

本來我的投資都是分開一注一注,每個部位就算重注也不會超過戶口的15%。這樣一來,除非像去年三月那個等級的股災,否則全倉同時急跌的機會並不太高。

我對自己這一年間賺得最多錢的Tesla太有信心。以過去一年經驗,這支股票每次急跌都是加倉機會,所以我在這波跌浪中不斷加倉,最多去到有八成倉位是TSLA。結果賬戶走勢就和 TSLA 股價一致地向下跌。直到今天YTD 已經由本月初近18% 跌到今天的-3%。正是所謂的「靠運氣賺回來的,最終憑實力輸回去」。

我很看好這家公司,相信這家公司不怕被造空(反正早就是世上最多人造空的股票),而且現在已經站穩在市場也不怕再多的壞新聞。令我產生信仰危機的問題是「這家公司發展沒問題,收入也漸漸多元化,在可見將來仍然是行業龍頭。但股價算貴嗎?」。

沒有人能回答這問題。看好的,如最近從神枱被拉下來的 Cathie Wood 認為幾年內TSLA 股價會去到最少1500 (順帶一提,那種涉及一千幾百個參數的模型意義不大,而且易令人產生精確的錯誤);看淡的則認為各傳統車企會瓜分電動車市場,Tesla 或許會像Nokia 或blackberry 而非Apple 的情況。

群組中有朋友早就大量買入Tesla 股票,去年二三月股價大跌一半時仍然沒有賣出,最終取得幾倍的利潤。但這種情況會再發生嗎? 這次是否不一樣呢? 我會基於公司前景買入股票,然後基於股價賣出股票嗎? 如果TSLA 再來一次腰斬50%,我還能strong hold 嗎?

雖然基於風險管理減了一點倉,但既然當初買入的理由還存在,公司無論出貨量、現金流或是經營數字以外的發展都比想像中更好,我只好硬接這些虧損了。

手上其他持倉則還算不錯(第二重倉是週初開始撈底的AMZN,其他則是廢老股,交行、中移動、雅居樂、蘋果、巴郡等等)。幾乎全部的虧損都是來自TSLA就是了。

也報一下倉吧:

TSLA: 42%

AMZN: 31%

BRK B: 11%

AAPL/VZ/中移動/交銀/雅居樂/阜博 : 各2 - 3%

YTD: -3% 

2021年5月3日 星期一

四月近況

開了差不多一個月的天窗,也寫點東西表示自己未輸死吧。

本月基本是長坐AAPL和TSLA,間中看機會炒點期權,也用點槓桿做做短炒。

以30/4 收市後計,MTD 與納指差不多為 4%。本月賺的其中四成是期權,六成是個股。

個股操作上沒什麼亮點但也沒什麼大錯,勝率大概是五成。其中幾單比較有代表性的是三月尾/四月初買入經營當紅手遊「賽馬娘」的日本公司cyberagent (4751,已清倉) 、月中買入阜博($27 買入,最後一注於30/4 急跌時觸及止蝕已清倉)、下旬趁合併急跌時於$19 左右撈入GOF (未賣)。

談YTD 有多少其實很悶,所以也談談自己對投資的看法吧。

2021年4月4日 星期日

季結

轉眼間就過了三個月,也是時候回首看看我又犯了那些錯。

情況就像下圖中一月曾經大賺,然後兩週就跌到近乎要轉盈為虧,最後靠反彈賺這個YTD。



算一算個股,意料之外賺得最多的是中資電動飛機股EH。主要集中在一月中至一月末,由50 炒到上11x 那一段。單在EH身上賺的已經超過我的總獲利,可說本年其他交易都是白做吧? 一月末到二月初我也嘗試過趁沽空報告後撈底,還好是止蝕止得快所以只是小虧而已。

賺得第二多的是GME,本來只是玩票性質買100股參與一下,怎料88 買入第二天就升到300左右(升上去時加了點注,然後分段賣剩10股SH 到60時賣清)。

虧得最嚴重的則是赤子城,我是先買入止賺,股價回調後再買回,然後出營運報告說自己大賺,後補一篇營利警告說自己收入大升但支出同時大升時還不走。結果第一輪是吃了$7 - $10 的升幅,但之後就$8、$7地先後補回,最後$4時全清。

其次又是YOLO 股的BB。我首先19買入27賣出算是賺了最強的一段,可惜的是高位回落時我以為是pull back(當時當然是看一分鐘圖)。然後就是連續幾天的直插,21.5 買入的2000 股分別於14.5 及12出清。

共買賣過173隻股票,其中75% 的賺蝕都是小數目,對總資產沒什麼影響,只是做來貢獻 IB 佣金收入而己。本年賺的12.5% 中有10% 來自股票,2.5% 來自期權。

目前的回報大概就是我投資多年來的平均年回報,希望在未來的三季能重複Q1 的佳績吧!

2021年3月29日 星期一

從眾

看巴黎的新文(連結),從打疫苖的決定引伸到投資選擇的難點,指出我們往往會基於市場氣氛和直接接觸的的資訊,而不是理性去做決定。

已經有不少人研究這這種取向,稱為行為經濟學。簡單來說,就是修正經濟學中「理性人」的假設,知道我們經常會犯錯而且不理性,並研究在非最優解下人的經濟行為。

例如我們要選擇一部電器,在現代應該是先查找性能技術,在網上統計評論並選擇最適合自己預算的品牌。但事實上無論你花再多時間做調查,只要身邊有朋友一句「這不好用」,大部份人都難以堅持己見而選擇跟從朋友的決定。這是人性,也是投資的難點。

經驗和知識能代替我們克服這種從眾的心理。以自己相當豐富的輸錢經驗為例,只抄功課,看一下圖表就入場的話是輸多贏少。就算偶然運氣好能賺也不會大賺,一次回調就會把我沖出場。加入投資群組最大的得着不是誰買了什麼,而是知道別人對股票背後那公司認識有多深和典形散戶的行為心理。我本質上是把自己當作研究者,看看群組內的朋友也審視一下自己,希望能藉此改進自己的回報。

從眾得到的是虛假的安全感,你可以告訴自己不是只有自己虧錢。但請留意一下,別人的賺蝕與你無關,最後要為投資埋單的還是自己。

2021年3月22日 星期一

Tesla 和 Apple

在隔壁雲地的討論看到一個很常見的有關Tesla 股價的評語,所以也拿來討論一下 (連結)。

討論內容是把Tesla 當作汽車界的Apple,然後說目前 P/E 太高,未來預期的發展都已price-in 進股價了,將來能否維持這種高 P/E 實在值得關注等等。

首先談談「Price-in 」,我相當討厭這論調,因為這往往只是馬後炮沒什麼意義。例如某股票出業績,業績好得超乎所有人的想像,股價卻下跌時就會有人說業績早已price-in。這種說法在邏輯上站不住腳:比所有人想像更好的業績也是早已預期的話,即是無論如何股價也會在業績後下跌。那麼,所有人都會提前沽出股票,自然不用等到業績才下跌了吧? 如果該人能事先說市場早把最好的情況也price-in 進股價,所以全力造空的話我倒會敬佩他的膽色,但事後孔明只是令自己看起來好像更英明,而實際上對投資不會有任何貢獻 (去年 TSLA 拿出比所有期望值都高最少20% 的成績後股價仍然是下跌)。

說遠了拉回來。會相信TSLA 當然是因為我在它身上賺了不少錢。我算是花了不少時間去看這家公司,如果把TSLA 比喻為汽車界的AAPL,那我們要看的是AAPL 自2011 年至今的股價走勢。AAPL 在2011 年發售iphone 4,當時市面同時有功能手機如Nokia、智能手機如sony 和samsung,王者仍然是黑苺手機。APPLE 是智能手機的始創者,一開始就佔有100% 的市場。隨着各公司的發展,APPL 在智能手機的份額越來越細,這不就和現在的電動車市場一模一樣嗎?

雖然份額越來越細,但整個市場越來越大,所以AAPL 的營收也越來越高。此外,AAPL 也不是只專注在iphone,它也在其他市場發展務求令收入更多元化,而這就是今天TSLA 面對的情況。TSLA 在電動車市場的佔比的確是降低了,但這是因為整個電動車市場越來越大,它的出貨量仍然是每季都創新高而且預計每年會有50% 增長。在電動車以外,TSLA 也有其他業務板塊:它已經是全美第一的家居太陽能板供應商,也接到世界各地儲電站的訂單,Elon Musk 甚至因為德州基建太爛,想在德洲重建電網。

說 EV 市場去到成熟期還言之尚早,這市場也大得不是一家公司能獨佔的。

GM/VW 說要在某年某月超過TSLA 成為EV 一哥這些聽聽就好。Sony、samsung、甚至華為也曾說過類似的話,但要挑戰 AAPL 霸主地位還有不少的路要走呢。

2021年3月21日 星期日

有關疫苗

最近,香港出現了有疫苗沒人打的情況。

我同意政府大部份的主張,也認為以群體而非個體的角度是應該接種疫苗,就算只有50% 的效用也比沒有好。我主要的不滿在於政府一開始就找些「專家」去評估科興疫苗的風險,在未有足夠數據時就說「相信」疫苗安全有效並鼓勵長者接種。如果相信就有用,要科學來做什麼?

絕大部份民眾既不懂科學也對概率毫無概念,打完疫苗,有人死,自然就會將兩件事加上因果關係。我們要考慮的是背景發病率,也就是沒打疫苗的普通人的死亡率。把這兩者比較一下就知道沒有證據指疫苗帶來嚴重副作用。

目前香港有科興和 BioNTech 可以選擇已經算相當幸運。作為社會責任我認為應該打,自己也剛打了BioNTech。科興的疫苗是一種妥協,較低的副作用較低的效果而更簡易的運輸方法,它當然有自己適用的範圍,但如果劑量充足的話我還是建議打BioNTech 比較好。

我一向痛恨反疫苗或自然療法。每一次見到小兒麻痺患者的照片,我都會想起這是可以避免的病症,但偏偏因為某些人的愚昧而把這些痛苦帶回世上。

現代醫學是醫100個人,死3個然後民眾說醫學有限制;自然療法則是100個病人,死剩3個,然後那3 個走出來做見證說現代醫學有多沒用。

我身邊大概都算是高學歷而且受過科學訓練,連這種背景也有不少人相信有關疫苗的陰謀論。我都開始懷疑要求思考背後要有邏輯是否太過份了...


P.S. 我不是說疫苗沒風險。人生在世總要面對風險,至少,炒股票Total loss 的風險比得到嚴重副作用更高就是。

你同樣有不接種的風險,只是因為你「覺得」自己小心點就可防可控,所以心理上把不接種的風險降低,而把你不能控制的疫苗風險拉高。這就像我們會擔心坐飛機發生空難,卻沒怎樣擔心行街會有車失控衝上行人路撞死自己這樣。

研究早已表明,人對風險的判斷直接和我們接觸到的新聞有關。演化加強了我們對看得到的風險的危機意識;看不到的風險則被掃到角落去,免得妨礙我們的日常生活。

2021年3月10日 星期三

計劃跟不上轉變

週六日反思一下自己近來過於進取,而且近乎無腦亂衝的投資方法,甚至因為YTD 終於變成負數而起了題為「砍掉重練」的草稿。然後,就像毫無理由的暴跌,美股也無厘頭地暴升,該篇草稿暫時是用不上了(債息什麼的只是借口,要令人信服的話應該解釋債息為何急升急跌,而不只是說「投資者風險胃納轉變」之類的套套邏輯)。

我在上週五幾乎賣清港股,然後用這些資金買了點AAPL/EH/SENS/TSLA,也買入一點遊輪股CCL (計劃中是真長線,每週最多買100 股)。其實就只是把資金調回美股,仍然是近乎滿倉操作只是沒上槓桿而已。

急升一天後有不少朋友會抱怨說自己賣早了,或是倉位太低買不夠貨。大家都沒有水晶球,去到最後還是風險管理的問題:自己倉位太低,但記得上週因為低倉位而避過的跌幅嗎? 歷史唯一的用途是讓我們汲取教訓,該思考的是現在要怎樣做,而不是後悔自己沒做什麼。

我仍然認為現在沒有進入熊市的理由,實體經濟已經在谷底,隨着疫情放緩只會越來越好。科技股則是大趨勢,就像今天大家可以不帶錢包,但不能不帶手提電話一樣,這種習慣是不可逆的。當然,我說的是真正能被人使用的科技,太科幻那些就要等等,暫時還未有空去管他們。

雖然仍然沒什麼參考性,就說說我目前的持股吧(由重倉至輕倉)

TSLA (50%)

AAPL (14%)

AA (11%)

SENS/NIO/AAL/交銀/雅居樂....... CCL

因為週二晚的急升,TSLA 目前的佔比有點太高。該公司長期被認為價格過高也被沽空好幾年,如果聽投行昨天說目標價750 今天又說只值230 的話就輸了。位於風眼的ARK 是重倉TSLA,但對TSLA 來說,ARK 只位於股東排名第20位,只佔少少的0.43% ,就算ARK 被狙擊,對TSLA 的影響也不算太深吧? 

AAPL 一如既往所以沒什麼好說。AA 則是二月尾選一隻資源股時看上的。SENS 如前述是寄望它繼續發展糖尿病人的市場;NIO 是週一EV 股跌得很慘時買入的,AAL 和CCL 一樣是輕倉等復甦;交銀/雅居樂純粹是看息率,望一下圖看似下跌風險有限所以就買入收息而已。

我還在考慮倉位配置,雖然科技股回升了,但誰也不知道是又一次的版塊輪動或只是死貓彈。既然自己沒有短炒的身手就不要碰這種玩法,買些自己熟識有信心的股票就算了。

2021年3月5日 星期五

交學費

前文說自己大推赤子城(9911),股價升一日後就開始打臉。

自己一開始大約是$8 買入,升至$11 後回落至$10 左右賣出賺了第一筆。隔日$9 左右再買進,之後加了兩注,最終平均成本落在$7.2 左右。

在營收大幅上升的報告後,該公司竟然再出了一份盈利預告。大意就是收入大升,但支出同樣因為員工激勵計劃及研發開支等上升,一來一回後盈利反而倒退了50%。

技術上兩者都是事實,但這操作手法令人有種被坑殺的感覺。尤其公司曾加強力度去宣傳營運收入大幅上升,甚至和同業比較指出自己股價太低,卻絕口不提支出同時大幅上升。

剛看盈利預告時我甚至和網友說港交所一向會用警告這字眼(無論正面或負面,只要盈利大幅變動就會出這種預告),也認為研發支出算是投資,而股權激勵計劃只是一次性支出,對公司來說不是實數。詳情當然要等年報才看到,但股價在這預告後急跌,自己也接受不了要分段賣出了。

只能承認自己見識少,沒看過這種把糞便混在砂糖中的報告所以沒有第一時間逃走。再加上股市開始調整,第一輪要跌回地板的就是這種太高市夢率的公司。結果自己後知後覺,差不多在股價腰斬時才逃走。

這次同時犯了幾個錯誤:1) 看到公司報告特意提同業股價時沒有懷疑 2) 太有信心,股價不似預期時選擇加倉而不是止蝕 3) 走得太慢。現在這個價位有點尷尬,要走已經太遲,但繼續下去又未看到底(我是走了大部份,留下的設下止蝕盤再跌就賣)。

這次的學費算是真的學到一點東西。總結來說是賺頭蝕尾,加起來要虧錢但不算重傷就是了。

2021年3月2日 星期二

散戶心態

經歷過恐慌的兩週,通脹再臨債息上揚外星人襲地球世界末日等等後,港股美股在28/2 好像按了reset 般把過去的負面消息掃到桌底,然後又回到恒指四萬gogogo 的狀態了。

可以借新聞炒,但切忌太相信那些報道。單看「沈大師」縱橫股場數十年還能主持股評節目,大概就能知道大眾都有失憶的本性。只有最剌激眼球的評論能讓觀眾注意到,但評論人自己卻沒下場買賣,而且明天就能把今天評為影響未來數年的事件掃到一邊去。猜中當然是自己英明,否則一句「市場早已price-in」就能解釋一切,根本沒有可驗證性。

股票投資總有賺蝕,強如巴郡在去年三月也有20% 的跌幅。世上不會有一買就升,中間都沒什麼像樣的下跌就一飛沖天的股票。相信我,股票下跌時所有壞消息都會走出來告訴你這股票不行,如果再加上討論區「最後逃生門」、「走呀!」等呼叫,讓你有一種不走就沒機會的氛圍時就相當危險。趨勢投資是在走勢開始時跟入,而散戶的追漲殺跌則是漲到一定程度才後知後覺跟入,開始跌時不走,在跌勢最兇時就止蝕在最底點。一次兩次還可以說是自己不幸,但太常這樣的話就該檢討一下自己的打法吧?

每次買賣時請想一下為什麼做這個動作。我不反對看圖甚至看盤路去買賣,但請堅持自己的看法。就算看錯了,至少還能從錯誤中汲取教訓。

買股票就像放狗,大方向你應該要知道,只有短期波動是難以預料的。我們一是賺趨勢,一是賺波動。相對之下,賺波動的短炒更難操作呢...

[後記]早上剛發完這篇,恒指就借波叔說不排除進一步上調印花稅而由升300 點變成跌300 點。

以財政司的身份,被這樣問當然只能答這種保留答案。然後就有人帶風向把這解讀為會進一步加稅從而造低股市。

參考一下成交量,內地股市偏弱才是主因。剛巧波叔接受訪問,所以才再用這借口去推倒港股而已。

2021年2月28日 星期日

二月回調

農曆年後港股美股各用不同的借口急跌,恒指和納指都由高位跌了6-7%,早前升得高的新經濟股更慘,例如TSLA 由盤中最高的900 回調了近25%至675.5;ARKK 則由高位近160 下跌近19%。

上文說自己週二時一度減倉至三成,週三晚上又加倉至近六成。最後在星期四我已經加到滿倉,硬接下星期五港股的跌幅及美股科技股的回調。

結果是本月一度達到20% 的回報在短短兩週內變成-10%。

(二月最後七天總共虧了20%...)

2021年2月23日 星期二

服輸

農曆年後市況逆轉,當炒的科技股幾乎連跌了一週。

自己的持倉當然也不能倖免。最重倉的TSLA 由高位900 一跌跌至昨晚的710,第二重倉的SENS 由盤中高位5.5 至近4.1;港股中自己分析過後才有信心重倉的赤子城也由盤中高位10.x 跌至6.5左右。二月高位時近20% 的回報率在短短一週就歸零(22/2 單日港股+美股就虧了10%)。

為了讓自己冷靜一下,我在這幾天把倉位從110%減到大約30%(上邊提的幾支仍然持有,只是減了倉位)。

我還是認為自己對這幾支股票的分析沒什麼大錯,但在股票市場上這種認知並沒意義,最終還是股價反映一切。

我並不認為會是股災。但賭場永遠開放,也不急於在一時下注。不妨讓自己定下來再考慮未來的投資方向吧。

[24/2 後記]早上寫完這篇,傍晚美股盤前就以驚人的跌幅直插。

因為還算輕倉,我沒有在盤前做什麼動作。正式開市時先是賣清那些佔倉位太少的股票,集中精神看其他股票。第一輪下跌時我也沒做什麼動作,等到反彈時就加倉買入一堆股票(ARKG/EH/TSLA/TSM/TQQQ,大約是TSLA 反彈回到 $740 那時吧),再分別賣出部份維持倉位在六成左右。結果雖然不算大賺,總算保住美股倉位還能補貼一下港股。本月未致於要虧本。

如果我像之前一樣重倉的話,基於自己的風險管理應該會在低位賣出不少部位吧?

2021年2月14日 星期日

赤子城科技(9911)

有朋友說自己買入了這支股票,雖說自己大部份持倉都是左抄右抄,但純抄的話我不會有信心重注,就算不虧本,最多也就是小賺一筆後離場沒什麼意思。所以我最近的做法都是先入半注觀察倉,然後花時間自己研究一下再決定加注與否。

赤子城科技基本上就是微型的騰訊,做的是用各種手法(遊戲/社交平台)吸引使用者,分析使用者習慣,然後透過廣告、app 內消費、利用使用者習慣打造新產品等方式把流量變現。公司把這種手法稱為「流量+」,實則就是以遊戲/社交程式吸引人使用,並在使用過程中獲利。

公司最新的報表為截至2020年6月30日之半年財務報表,雖然我是讀了,但現在單看股價也知道本年1月以前也沒什麼特別情況。簡單而言公司財務穩健,在此期間廣告收入佔比由38%大幅減至9%,而自有應用流量變現的佔比由62%變成91%。

引爆點大概就是一月底該公司發表極為亮眼的運營數據(link),指出公司的遊戲/社交應用下載及使用量都創新高,預期2020年收入為10.5 - 13.5億人民幣,同期增長為150-250%。公司股價由一月底的2.8 大升至本週五的9.15,市值約為91億。重點是之前1-9月平均月活躍人數(MAU)為910萬,而把第四季加進去,1-12月的MAU 就升至1136萬,可見第四季的MAU 是首三季的一倍,無論怎樣看這也是一個很恐怖的增長。

我沒什麼興趣去試用這家公司的社交產品 MICO,反正我也搞不懂為什麼抖音/instagram 會紅。跟不上潮流這點我是認了,但我重視的是其他投資者/機構對這家公司的評價,這些看數字大概就能知道吧?

公司目前的估值約為91億港元,相比起語音社交平台Yalla (YALA) 的434億港元還是差了不少,而赤子城無論在用戶和收入規模皆領先後者。

這支股票最近的升幅已經很恐怖,但根據富途牛牛的資料,機構持倉只佔少得可憐的4.6%,可以期待機構買入時的力度。但另一方面,富途散戶持倉過重(約10%)則是重大反指標。只看財務報告和最新公告的話,我對這家公司的估值還是相當有信心,當然不是不問價掃貨,但也是應該等機會去加倉。短期升跌我們猜不到,但中期一點的營收預期和市場估值應該能抓個大概吧?

當然,投資要為自己負責。我抄功課也是輸多贏少,不要因為我這樣說就買入。相信我,能抄號碼不能抄操作,自己沒下過功夫的話根本不會有信心去下注,最後白白成為大鱷的點心而已。

[22/2 後記] 農曆年間寫完這篇,開市後急升一天然後就連續幾天急跌。由高位10.7 跌到目前的7元左右。

自己在10 左右一度清倉,然後在9 元補回。在這支股票上我總計是暫時打和,但因為上述理由沒變所以沒賣,這仍然是我的第三/四大持倉。

我想應該沒什麼人抄我,但再次提醒一句:我強烈不建議炒功課。正常而言,這種跌幅早就應該止蝕,不應繼續持有的了...

2021年2月8日 星期一

信念

以前覺得「道可道,非常道」是廢話,不能說清的話不就代表你自己也了解得不夠深入嗎?但開始投資後我就服了這段話,相信有些東西是難以討論的。或者這樣說,甲之蜜糖,乙之砒霜,人家能成功的方法未必適合你,你覺得很簡單的事別人不一定做得到。

我不知道哪種方法會成功,但如巴菲特的老夥伴蒙格所言,知道失敗的方向,盡力避開就是了。投資路上最容易失敗的表現之一就是缺乏核心概念。

長線投資相信公司的營運能為股東帶來利益,這是一種核心概念;短炒相信人性不變,這也是一種概念。最糟的是不知道自己抱着什麼理念去投資,純粹因為怕貶值才把錢投進投票市場。

找到一個適合自己,也能堅持下去的信念是成功的第一步。當然,前提是該方法有成功例子,問卦去買股之類的已經不在討論範圍了。

以長線觀點買入,股價/公司沒異動卻以短線「覺得」會股災為由清倉,這就是邏輯混亂。猜中股市頂點可說是所有投資者追求的聖杯,但每月說一次股災去清倉,隔月股市破頂又追入的話,就算某天真的說中了避開股災,大概也難以追回升市期間錯失的利潤。

就算是壞的鐘,每天也總有兩次準確的時刻。因為擔心股災而長期低倉位的話,避免的不單是股災時的損失,更是升市時的利潤。

2021年1月31日 星期日

瘋狂的一月

就算不算最後一週散戶反擊沽空機構,本月股市還是相當的瘋狂。自己的持倉回報率曾經接近60%,但最後幾天大市逆轉,結果回到4x%。雖然比起動輒七八成以至一倍的各路大神還是有點距離,但大概也能自豪一下吧?

我買得又雜交易又多,所以要說自己靠什麼拿到這回報也有點難說。基本上就是港股炒電動車/鋰業/光伏/硅/晶片、美股主力AAPL/TSLA,其餘是跟紅頂白的FRSX/NNDM/EH/ACTC。最後一週先在YOLO 股上喝了一口湯,但後來又在股市逆轉中幾乎都把湯吐回市場了。

雖然和最高位有點差距,但我對這回報已經相當滿意。

不少人會慢慢在升市時邊減倉邊觀望,然後在轉勢時一口氣清倉等下一波升幅再投入股市。這樣做的好處是安全,但清倉同時是損失了繼續大升的機會成本。因為不去算清掉部位的未來升幅,也因為只持有越來越少部位,永遠能在倉位幾乎位於最大值時時清倉,這種打法看起來很厲害。

這樣做的壞處是太安全。沒有人可以預測高位在哪,萬一遇上大牛市時估頂去減倉會嚴重影響回報,視乎大市有多瘋狂,估頂的害處未必比看到頂才逃走低。換個說法,大市先升三成,在上升途中慢慢減倉,成功在升到三成時清倉。然後大市再升三成,應該高追還是繼續等自己期望的跌市?

本來我也是走「估值太高,所以減倉待估值下降」的路線。但過去一年在Tesla 身上吃過太多虧,明明是大牛市卻因出出入入只賺了一半升幅。我現在的手法是不去估大市,把賬面利潤的一部份當作繼續留在場中的賭注。我寜願跟隨大市升三成後回落一成,也不想邊升邊減倉,然後大市升三成自己整個倉位只賺一成。

投資總有賺有蝕。不在情勢好時大賺一筆的話,風向逆轉時就會死得很慘。

2021年1月29日 星期五

YOLO!! 🚀🚀🚀

Wallstreetbets 大戰華爾街的第一個決勝點就是本週五,因為有大量的期權會在這天到期。

在各基金經理大罵這是瘋狂,證監應該監察是否有問題時,不少交易商卻突然不准客戶為幾支重點股(GME, AMC, KOSS等)建立新倉而只准平倉,他們的理由是確保自己能順利交收。但對以做多為主的散戶來說,這無疑是迫散戶把股票賣給做空了要平倉的沽空機構,各youtuber 及討論譠當然怒火中燒甚至覺是券是在賽中更改遊戲規則。

失去了散戶多頭的力量,以上幾隻YOLO 股的升勢都急轉直下,由盤前升20% 左右去到下跌約50-60%。股價急跌卻沒有出現正常的恐慌性扔售.但成交量同時跌至近日低位,顯示出strong hold 的決意。

原則上股票交易,券商的角色只是中間人只冒相當低的風險。買賣雙方一方要有錢,另一方要有股票才能拿上交易所去交易。沽方經紀有責任去確定沽方有股票才替他沽出股票,不確定就沽出則是經紀的責任。券商應做的是向沽方確認其執行能力,而不是阻止客戶去買賣。

本來我也一度以為end game, 但看GME/AMC 的價格在盤後又升回來,說明沽空方不能收回足夠的股票所以要繼續買入來平倉。我自己持有BB, 也象徵式的買入一點AMC (我對不起大家...GME 在88->3xx 途中就下車做了叛徒...)。既然後知後覺,發達故事不會有我的份,倒不如不計得失買入一點參與下這事件。

當然,我是因為本月還算有點進帳,所以才把這些錢拿去玩。現在買入其實有點像接最後一根火棒然後希望機構大戶會接貨,風險其實相當大的呢。

2021年1月27日 星期三

再三見證歷史

這兩年在投資市場上見證了不少能在未來歸入案例的事件。

先是去年三月期油價格跌至負數,再來是Tesla 入S&P 時那一波投資機構的購買力度。今次則是能記入教科書的一次夾空頭,股票主角是 Gamestop (GME).

故事是這樣的,GME 是一家賣實體遊戲的店子,由於疫情關係及各遊戲公司慢慢發展自己的網上平台,不少沽空機構都認為這公司未來一片黑暗所以一邊沽空一邊發沽空報告。而GME 的股價也由幾年前的約30 跌至去年約$3-4。

然後,有美國散戶論壇發起了反狙擊沽空機構的行動,GME 的股價於去年末止跌回升,由上週開始更進入了傳媒眼底,「散戶 vs 華爾街」的戲碼更是瘋狂上演中。

(26/1/2021,GME 盤中急升93%,盤後再升41%)

在社交媒體推波助瀾下股價於昨晚更達致新高。我只是玩票性質,志在參與般在盤前$88 買了一點就放在一邊,開盤時虧了一點但因為部位細所以也沒什麼所謂。早上起床一看,盤中原來升了九成,盤後再乘elon musk 提一提這股票又再升四成。

因沽空樓市成名的Michael burry 指這是瘋狂而且不可能持續的行為,也有不少機構要求SEC 去調查這公司的交易。但對散戶來說,這只是買入股票很難算是操控股價吧? 

大家都不知道事件會如何終結。歷史上有名的夾空倉就是當年德國首富沽空大眾汽車,最後自殺身亡,而保時捷(當時想收購大眾,所以靜靜地持有75% 流通股導致流通股不足)則把手上的股票放出讓沽空者平倉。這次沒有主力持股者,我能想到的動作是規勸,強制要散戶平倉賣股或是要GME 把庫藏股拿出來讓沽空者平倉。但後兩者嚴重損害股民利益,應該難以實行吧?

2021年1月25日 星期一

年金計劃

朋友被經紀遊說,有點想購買可扣稅的自願年金計劃,於是把單張拿給我看一下。

年金計劃不算複雜,現在四十歲,每年供$60000 港元先供10年。在第11 年後可以以近乎零利息取回本金,不取回的話可以滾存多10年,第20年起每年可以取回保證紅利和額外紅利各約34000,即最理想情況下每年能取回68000,持續25年。

我自己算是會投資,所以我絕不讚成把錢交給保險公司去投資。雖然不算什麼大錢,但被鎖住不能使用的錢有MPF 已經夠了,沒必要主動把限制套在自己身上。

因為朋友是要交最高薪俸稅稅階(17%) 的那種人,所以被經紀那句「每年能少交10200,這是權利沒理由不用吧!」而吸引。

只考慮少交稅,卻不考慮自己其實是多交了給經紀去做一項最長45年的投資就是被轉移視線。投資者要考慮的是交10200的稅,還是交60000 去做年金投資。

年金的回報可以很簡單地用excel function irr 計算。不算政府免稅的話,該計劃在理想情況下的回報率是4%,就算考慮免稅,回報率也只是4.7%。這還已經是非保證紅利全能發放的情況,如果只算保證紅利,回報率甚至跌到2% 以下。

這是一個超長期的投資計劃,投資者中途下車回報率就馬上歸零,唯一的吸引點是每年那60000 可以免稅一次。除非你真的完全不懂投資,否則完全沒有參與的意義。

經紀說這不是投資計劃,主要是幫客戶節稅和儲蓄。但這不是投資計劃的話,我自己就懂儲蓄為什麼要你幫我? 稅是少交了,但那筆錢同時也被鎖死二十年,以這個年期來說這回報也太低了吧?

也有最後一個情況。首十年供完,第十一年就申請領回600000。這就等於你和保險公司合作,保險公司替你保管這筆錢十年,你得到的是十年來少交的稅款(總計回報約為3.2%),保險公司零成本地拿到了這筆現金去做其他投資。就看你覺得這種為期十年的零存整付計劃是否吸引了。

2021年1月24日 星期日

老散價投

看偉哥這篇《以"死"相迫的川河》,道出了作為一個散戶學老巴走價值投資的難處。

川河(00281) 算是港版價值投資者們熟識的股票,原則上算是一間發展商,但它近年沒什麼發展,只靠在上海的聯營公司提供收租利潤,及持有現金在港炒點股票。對懂計數的人來說,它業務相當單一,現金簡單易計,可說是本港價投入門拿來計價的範本(計價例子: 巴黎早乙)。

簡單來說,這家公司股價比內在值長期有30% 以上的折讓。無論用什麼標準來看,這家公司也附合價值投資的準則。多年來管理層對股東也算不薄,每年都能收到豐厚的股息。

這樣一家能當模範生的公司,最近卻以對散戶明顯不利的條件進行私有化。公司提出以目前遠低於實際價值的價格去進行私有化,重點在於它與第二股東(國企張江股份)訂立特別協定,以預計會遠高於給散戶的價格收購二股東手上的股票,並將手上大部份現金派發與大股東及二股東(不包括其他散戶)。簡單來說,該公司以豐厚的條件去讓二股東答應,但同時不太管散戶的利益。

本來這只可算是亂來的要約沒人會接受。但該公司同時面臨停牌,卻沒為避免停牌而做什麼事,這樣一來就像是威脅散戶面對停牌風險,像偉哥說的是以死相迫。散戶有二個選擇,一是以低價把手上的股票讓出;二是不接受私有化,先看着公司把錢派光,然後持有難以買賣的非上司公司股票。

巴菲特能把價值投資做到極致,主要是他能投資到進入董事局甚至把整家公司收購回來。就像川河案例中,散戶和張江股份同樣是投資者,張江在這次交易能賺不少,而散戶因為沒有能力去保護自己而被迫以低價接受私有化,當初千算萬算的價值永遠不會回歸。作為一個小散戶,你能怎麼樣?

某程度上大股東還算有良心,起碼私有化價格比近一年股價都高,大部份散戶不致於要輸錢。但如果大股東只以0.1 去私有化,甚至不提私有化讓公司就此退市,散戶能做什麼?

價投最基本是假設是「價格有波動,價值總有一天會顯現」,但其實小股東根本沒有能力去把價值變現。

後記:

因為我們接觸到的大都是已成名的巴菲特,「持有時期是永遠」、「把所有雞蛋放在一個籃子,然後看好這籃子」這些說法太深入民心。其實我也忘了巴菲特最開始的煙蒂投資法沒有這麼高大上。純粹是以垃圾價格買比垃圾好一點的東西,買入的目的就是賣出,以及檢一個煙蒂,抽一口扔掉再找另一個煙蒂等等。

在計價後加上對管理層的評價,買一堆煙蒂股,以概率來看才是原始版的價投。後來的巴菲特是參考了費雪和芒格的意見,加上資產大太買煙蒂股已沒意思才轉為投資偉大公司,是我把這兩種價投搞混了...

2021年1月10日 星期日

恐高

開局一週, 2021 年的YTD 暫為14%。

和一眾大神的20-30% 還差了不少,但這已經是很誇張的數字。自己的倉位比去年更大,算金額的話和去年獲利已經差不多了。

主要貢獻還是Tesla,其次是比亞迪、ARKK/G、因疫苗測試結果沒想像中好而一度大跌50% 的ARCT 則是成功撈低 (以上除tesla 外已全數沽出)。

本週回報集中於Tesla 大升的週四週五,看到每日盈虧接近去年三月股災時的數字(只是顏色不同...),內心實在有點天人交戰。一方面告訴自己不能敢輸不敢贏,但另一方又覺得實在升得太急,短線思維總想先穩定收益不想到手的獲利消失。人就是這樣,只會記得戶口最高獲利曾為多少,從最高點跌下來就覺得虧死了。

我的做法是把不知不覺拉上去的槓桿減低,少量減持最重倉的Tesla,同時買入幾個月外的Call option。

你知、我知、誰都知股市是過熱有點泡沫,但根據統計,錯失股市最瘋狂的數天至數十天,回報就比長期持股低30-90% (link)。自己的投資方法還是長期滿倉(最多不用槓桿),除非覺得會轉勢,否則都不會清倉就是了。

順道說一說自己最近投資什麼吧。電車股是第一重倉,除tesla 外也買了中概電車相關的Nio 和百度,早前又一輪炒起的物管股碧桂園服務,試倉買入一點的充電椿股SBE,美國制裁中概股而間接受惠的港交所、再加上自己親身體會買不到遊戲盒帶(三國志14...)的任天堂,還有不少$10-11買入後放在一邊的SPAC。本週獲利有七成來自tesla, 其餘三成就來自這些零散的股票。

2021年1月2日 星期六

2020 回顧 - 戒除太短視的習慣

2020 在各方面都是很難過的一年。我就不談政治或疫情,只談一談本年在投資上的經歷吧。

先說結論,YTD 是近五年最高的23%。以整年計當然不能和一眾大神的三位數回報或是單買ARK 基金相比,甚至還跑輸納指。但能把三月股災時虧的都補回已達本年目標,單算放棄收息策略改買股票的1/4 - 31/12 的話,回報約是130% 應該算是不太差吧。

當中最大貢獻是Tesla, 我由拆股前的四百多開始買買賣賣,雖然持股已經由最高的70% 倉位跌到今天的約25%,但這仍然是我最大的單一持倉。

除了TSLA, 獲利排行頭幾位分別是比亞迪、LVGO 和 IPOB。ARK 系列的ARKG/ARKK/ARKW 也對獲利有相當幫助。虧蝕排行榜第一位則是TOO 系列(TOO PRA, TOO PRE),然後是一眾優先股,在IPO 第一天因股神入市而入坑的SNOW 則是在最短時間輸得最多的股票。

IB 的佣金比常用的銀行/證券行低太多,每次看到美股交易收費只是幾毫至一元時我基本上都不會考慮這費用。加上今年太多時間在家,自己的交易模式也變得更短線更頻密。

看IB 的交易報告時看到佣金這一項實在是嚇了一跳。我今年總共付了本金約5% 的佣金! 雖然佣金包括了所有港股交易徵費,但這實在是太誇張,也表示我交易得太頻繁。

2021 年在投資上的目標就是減少交易。看回自己 Day trade 的標的 TQQQ,整年下來就只賺了US$800,但付了US$240 作為佣金雜費 (TQQQ 的交易佔了11頁報告,最少交易了五百次),四月至今納指大升一倍,就算隨機買賣TQQQ 都會賺錢,Day trade 這回報完全是不能接受。以後還是別再做以分鐘計的短線交易為妙。

當然,2021年不會再有Tesla 進納指這種明牌,但相對應該也不會再有2020年第一季的災情。本年的策略就是回歸初心,去做市場初哥第一個策略:分散投資、長線持股。

如果我五月近乎滿倉Tesla 時能持股不放,至今大概就已經財自。但這世界沒有如果,只能希望自己2021年能更習慣大波段而不只吃點小利吧!

明年也請各位多多指教。